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6页 |
1 拟南芥生长素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 生长素信号途径 | 第12-13页 |
1.2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第13-14页 |
1.3 AUX/IAAs家族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2 拟南芥根的发育研究背景 | 第17-26页 |
2.1 拟南芥根的结构简介 | 第17-18页 |
2.2 拟南芥根的根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18-26页 |
3 根的向重力性研究背景介绍 | 第26-29页 |
3.1 淀粉平衡石理论 | 第26-27页 |
3.2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向重力性反应 | 第27-28页 |
3.3 参与向重力性反应的其他信号 | 第28-29页 |
4 侧根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29-35页 |
4.1 生长素与侧根发生 | 第30-32页 |
4.2 影响侧根发生的其他因素 | 第32-3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54页 |
1 拟南芥生长条件 | 第36页 |
2 RNA的提取 | 第36-38页 |
3 反转录RNA合成cDNA第一链 | 第38-39页 |
4 植物基因组提取 | 第39页 |
5 平末端载体制备 | 第39-40页 |
6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 第40-41页 |
6.1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 第40页 |
6.2 回收得到的平末端片段连接平术端载体 | 第40-41页 |
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以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1-42页 |
7.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Inoue法) | 第41页 |
7.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1-42页 |
8 菌落PCR及电泳 | 第42-43页 |
9 质粒提取与序列测定 | 第43-44页 |
10 Artificial microRNA原理及载体 | 第44-46页 |
10.1 AtIAA15特异的amiRNA引物的设计及amiRNA的获得 | 第45页 |
10.2 置换PCR | 第45-46页 |
11 植物转化载体的选择及拟南芥的转化 | 第46-48页 |
11.1 超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7页 |
11.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转化以及植物转化 | 第47-48页 |
12 超表达株系和抑制表达株系的定量PCR检测 | 第48-49页 |
13 GUS染色 | 第49页 |
14 酵母双杂交 | 第49-52页 |
14.1 酵母双杂交载体 | 第49-51页 |
14.2 酵母转化 | 第51页 |
14.3 酵母mating | 第51-52页 |
14.4 酵母LacZ报告基因的检测 | 第52页 |
15 显微观察及图像处理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54-80页 |
1 超表达AtIAA15的构建及转化 | 第54-55页 |
1.1 PCR扩增得到AtIAA15的cDNA片段 | 第54页 |
1.2 pCAMBIA1301SIAA15和pCAMBIA1301SamiIAA15构建的获得及拟南芥转化 | 第54-55页 |
2 转基因株系的基因组鉴定 | 第55-56页 |
3 转基因株系定量PCR验证表达量 | 第56-58页 |
4 转基因株系表型分析 | 第58-73页 |
4.1 向重力性表型分析 | 第60-63页 |
4.2 分生区长度测量实验 | 第63-65页 |
4.3 突变体中生长素标记株系DR5::GUS的表达 | 第65-66页 |
4.4 突变体中有丝分裂标记株系CycB1;1:GUS的表达 | 第66-67页 |
4.5 突变体中的生长素稳态平衡相关基因的定量PCR分析及极性运输载体的显微观察 | 第67-71页 |
4.6 突变体中根干细胞槽的变化 | 第71-73页 |
5 拟南芥AtIAA15基因表达模式 | 第73-77页 |
6 拟南芥AtIAA15下游ARFs靶基因的鉴定 | 第77-8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0-98页 |
1 突变体中生长素极性运输对分生区长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2 突变体中生长素极性运输对向重力性的影响 | 第86-90页 |
3 超表达AtIAA15对根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 第90-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