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转型策略 | 第16-18页 |
2.1.1 转型策略基本内涵 | 第16页 |
2.1.2 转型策略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 第17页 |
2.1.4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 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3 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3.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 第19-21页 |
2.3.2 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 第21-22页 |
2.3.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西安银行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3.1 西安银行基本情况 | 第24页 |
3.2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 | 第24-27页 |
3.2.1 战略愿景 | 第25页 |
3.2.2 传统业务的发展 | 第25页 |
3.2.3 新兴业务的发展 | 第25-26页 |
3.2.4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 第26-27页 |
3.3 西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初步发展 | 第27-29页 |
3.3.1 西安银行移动银行 | 第27-28页 |
3.3.2 建设网络银行平台 | 第28-29页 |
3.4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4.1 缺乏科学、特色的转型策略规划 | 第29-30页 |
3.4.2 收集数据和整合信息能力不够 | 第30-31页 |
3.4.3 人力资源规划欠缺 | 第31页 |
3.4.4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的SWOT分析及策略调整的必要性 | 第33-39页 |
4.1 SWOT分析法的内涵 | 第33-34页 |
4.2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的SWOT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内部优势分析 | 第34页 |
4.2.2 内部劣势分析 | 第34页 |
4.2.3 外部机会分析 | 第34-36页 |
4.2.4 外部威胁分析 | 第36页 |
4.3 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西安银行转型策略调整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4.3.1 新经济时代客户群体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2 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 | 第37-38页 |
4.3.3 互联网金融促进西安银行服务模式创新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西安银行转型策略设计 | 第39-44页 |
5.1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选择 | 第39页 |
5.2 西安银行转型策略设计 | 第39-44页 |
5.2.1 互联网金融线上运营策略 | 第39-40页 |
5.2.2 互联网金融渠道特色化策略 | 第40-43页 |
5.2.3 互联网金融服务个性化策略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实施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西安银行转型策略的措施 | 第44-50页 |
6.1 转变发展模式与理念 | 第44-46页 |
6.1.1 转变发展模式 | 第44页 |
6.1.2 强化互联网思维 | 第44-45页 |
6.1.3 构筑匹配的企业文化 | 第45-46页 |
6.2 重视客户体验,再造业务流程 | 第46页 |
6.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 第46-48页 |
6.3.1 完善数据安全机制 | 第46-47页 |
6.3.2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第47-48页 |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48-50页 |
6.4.1 重视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 第48页 |
6.4.2 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50页 |
7.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