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反欺诈管理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欺诈风险相关概念 | 第13页 |
2.1.1 操作风险 | 第13页 |
2.1.2 欺诈的涵义 | 第13页 |
2.2 反欺诈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2.2.1 反欺诈管理框架 | 第13-14页 |
2.2.2 反欺诈管理系统实现原理 | 第14-15页 |
2.3 国内外银行欺诈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2.3.1 国外银行欺诈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页 |
2.3.2 国内银行欺诈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2.4 国内外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 第16-18页 |
2.4.1 国外银行反欺诈系统应用现状 | 第16页 |
2.4.2 国内银行反欺诈系统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章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现状及问题 | 第18-28页 |
3.1 BC银行介绍 | 第18-20页 |
3.1.1 BC银行概况 | 第18页 |
3.1.2 BC银行风险管理战略规划 | 第18-19页 |
3.1.3 BC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 | 第19-20页 |
3.2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现状 | 第20-22页 |
3.2.1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现状 | 第20-22页 |
3.2.2 反欺诈管理系统现状 | 第22页 |
3.3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问题 | 第22-24页 |
3.3.1 交易数据覆盖面有限 | 第22-23页 |
3.3.2 预警数据下发延迟大,缺乏实时监控 | 第23-24页 |
3.3.3 预警信息命中率低 | 第24页 |
3.3.4 无反馈机制自主训练反欺诈模式 | 第24页 |
3.4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问题成因分析 | 第24-28页 |
3.4.1 反欺诈管理信息系统滞后于风险管理诉求 | 第24-25页 |
3.4.2 系统架构设计限制该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 | 第25-28页 |
第四章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的再设计方案 | 第28-48页 |
4.1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需求分析 | 第28-30页 |
4.1.1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功能性需求 | 第28-29页 |
4.1.2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非功能性需求 | 第29-30页 |
4.2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的原则、思路 | 第30-31页 |
4.2.1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的思路 | 第30-31页 |
4.2.2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的原则 | 第31页 |
4.3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第31-41页 |
4.3.1 设计目标 | 第31-32页 |
4.3.2 应用架构设计 | 第32-35页 |
4.3.3 数据架构设计 | 第35-38页 |
4.3.4 技术架构设计 | 第38-41页 |
4.4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核心流程再设计 | 第41-48页 |
4.4.1 构建客户画像,事前预防欺诈 | 第42-45页 |
4.4.2 构建智能风控引擎,精准识别欺诈 | 第45-47页 |
4.4.3 大数据可视化,实时监测和事后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章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保障 | 第48-53页 |
5.1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5.1.1 反欺诈管理提升的诉求 | 第48页 |
5.1.2 BC银行强大的信息科技实力支撑 | 第48-49页 |
5.1.3 成熟的外部技术力量辅助支持 | 第49页 |
5.2 BC银行反欺诈管理系统再设计方案的实施保障 | 第49-53页 |
5.2.1 制度保障 | 第49-50页 |
5.2.2 人员保障 | 第50-51页 |
5.2.3 试错机制保障 | 第51-52页 |
5.2.4 数据保障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