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基于模拟器的多求解器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动力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8-21页
第2章 ASCL、Car Sim和ve DYNA动力学模型概述第21-27页
    2.1 车辆动力学模型介绍第21-22页
    2.2 车辆模型求解原理第22-24页
    2.3 车辆模型建模方法第24-26页
    2.4 本章总结第26-27页
第3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第27-71页
    3.1 整车系统第27-28页
        3.1.1 ASCL、Car Sim与ve DYNA整车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27-28页
            3.1.1.1 车体坐标系定义第27-28页
        3.1.2 ASCL、Car Sim与ve DYNA整车系统差异性分析第28页
    3.2 空气动力学系统第28-31页
        3.2.1 ASCL、Car Sim与ve DYNA空气动力学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28-31页
            3.2.1.1 风压中心第29-30页
            3.2.1.2 计算空气作用力第30-31页
        3.2.2 ASCL、Car Sim与ve DYNA空气动力学系统差异性分析第31页
    3.3 动力传动系统第31-42页
        3.3.1 ASCL、Car Sim与ve DYNA动力传动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32-41页
            3.3.1.1 发动机部件第32-33页
            3.3.1.2 液力变矩器部件第33-36页
            3.3.1.3 自动变速器部件第36-37页
            3.3.1.4 差速器部件第37-39页
            3.3.1.5 车轮部件第39-40页
            3.3.1.6 动力传动系统的弹性轴部件第40-41页
        3.3.2 ASCL、Car Sim与ve DYNA动力传动系统差异性分析第41-42页
    3.4 制动系统第42-45页
        3.4.1 ASCL、Car Sim与ve DYNA制动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42-44页
            3.4.1.1 制动踏板部件第42页
            3.4.1.2 真空助力器部件第42页
            3.4.1.3 制动主缸部件第42-43页
            3.4.1.4 比例阀部件第43页
            3.4.1.5 制动轮缸部件第43页
            3.4.1.6 制动盘部件第43-44页
        3.4.2 ASCL、Car Sim与ve DYNA制动系统差异性分析第44-45页
    3.5 转向系统第45-54页
        3.5.1 ASCL、Car Sim与ve DYNA转向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45-53页
            3.5.1.1 方向盘部件第47页
            3.5.1.2 转向柱部件第47-48页
            3.5.1.3 转向器部件第48-51页
            3.5.1.4 转向传动机构部件第51-53页
            3.5.1.5 驻车力矩第53页
        3.5.2 ASCL、Car Sim与ve DYNA转向系统差异性分析第53-54页
    3.6 悬架系统第54-59页
        3.6.1 ASCL、Car Sim与ve DYNA悬架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54-59页
            3.6.1.1 悬架导向机构模型第54-57页
            3.6.1.2 悬架承载特性模型第57-59页
        3.6.2 ASCL、Car Sim与ve DYNA悬架系统差异性分析第59页
    3.7 车轮系统第59-68页
        3.7.1 ASCL、Car Sim与ve DYNA车轮系统建模方法对比第59-68页
            3.7.1.1 轮胎坐标系定义第59-60页
            3.7.1.2 轮胎垂直力的计算第60-61页
            3.7.1.3 滑移率和侧偏角第61-63页
            3.7.1.4 复合工况的滑移率第63-66页
            3.7.1.5 计算轮胎力第66-68页
        3.7.2 ASCL、Car Sim与ve DYNA的车轮系统差异性分析第68页
    3.8 本章总结第68-71页
第4章 车辆模型参数转换研究第71-83页
    4.1 整车系统参数转换第71-72页
        4.1.1 计算质心坐标位置第71页
        4.1.2 计算整车质量第71-72页
    4.2 空气动力学系统参数转换第72-73页
        4.2.1 确定风压中心第72页
        4.2.2 确定空气阻力系数第72-73页
    4.3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转换第73-75页
    4.4 制动系统参数转换第75-76页
    4.5 转向系统参数转换第76页
    4.6 悬架系统参数转换第76-78页
        4.6.1 弹簧、阻尼器随轮跳的变形量第76-77页
        4.6.2 弹簧力与弹簧变形量第77页
        4.6.3 计算阻尼器力、拉伸/压缩限位块力第77页
        4.6.4 横向稳定杆的刚度第77页
        4.6.5 计算K特性数据第77-78页
    4.7 车轮系统参数转换第78-82页
        4.7.1 计算ve DYNA中轮宽与轮胎自由半径的比值第78-79页
        4.7.2 计算ve DYNA中断面高度与轮胎自由半径的比值第79页
        4.7.3 计算轮胎纵向力特性参数第79-80页
        4.7.4 计算轮胎侧向力特性参数第80-81页
        4.7.5 计算回正力矩特性参数第81-82页
    4.8 本章总结第82-83页
第5章 ASCL、Car Sim和ve DYNA车辆模型仿真验证第83-95页
    5.1 ASCL、Car Sim和ve DYNA车辆模型离线仿真验证第83-87页
        5.1.1 转向盘角脉冲信号输入第83-84页
        5.1.2 转向盘角阶跃信号输入第84-85页
        5.1.3 加速、制动仿真验证第85-87页
    5.2 ASCL、Car Sim和ve DYNA车辆模型嵌入式仿真平台实现第87-90页
        5.2.1 转向盘角脉冲信号输入第89-90页
        5.2.2 转向盘角阶跃信号输入第90页
    5.3 车辆模型嵌入驾驶模拟器的实现方法研究第90-93页
        5.3.1 通信接口定义第91页
        5.3.2 通信模式第91-93页
    5.4 本章总结第93-95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6.1 全文总结第95-96页
    6.2 研究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1500HS板热成形局部硬化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整车与驱动系统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