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31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光催化作用的原理 | 第9-10页 |
1.3 光催化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1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因素 | 第10页 |
1.3.2 拓展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吸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4 Bi_2Sn_2O_7基本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1 Bi_2Sn_2O_7的物理性质及晶体结构 | 第11-12页 |
1.4.2 Bi_2Sn_2O_7的光催化性能研究及现状 | 第12-15页 |
1.5 半导体氧化铋的基本特性与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5.1 Bi_2O_3的物理性质与晶体结构 | 第15-17页 |
1.5.2 近期对于Bi_2O_3的合成及研究 | 第17-21页 |
1.5.3 提高Bi_2O_3可见光催化活性的途径 | 第21-24页 |
1.6 金属Bi@SiO_2核壳结构单质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24-30页 |
1.6.1 单质铋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24页 |
1.6.2 低温液相反应中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 第24页 |
1.6.3 核壳结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 第31-35页 |
2.1 实验使用药品 | 第31-32页 |
2.2 实验所使用仪器 | 第32页 |
2.3 样品的性能测试及材料的表征 | 第32-34页 |
2.3.1 (XRD)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2-33页 |
2.3.2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3页 |
2.3.3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3页 |
2.3.4 (DR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3页 |
2.3.5 (UV-vi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33页 |
2.3.6 (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 | 第33页 |
2.3.7 (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 性能表征 | 第34-35页 |
2.4.1 全波段光照降解二萘酚 | 第34页 |
2.4.2 全波段光照降解二萘酚 | 第34页 |
2.4.3 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到对氨基苯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Bi_(2-δ)Y_δSn_2O_7固溶体的电子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5-45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Bi_(2-δ)Y_δ)Sn_2O_7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调控合成不同形貌的δ -Bi_2O_3以及探讨原位还原制备的Bi@Bi_2O_3催化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4.1 前言 | 第45-46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1 δ-Bi_2O_3的制备合成 | 第46页 |
4.2.2 合成制备Bi@Bi_2O_3复合催化剂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4.4 光催化性能测试分析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Bi@SiO_2核壳结构的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探究 | 第57-71页 |
5.1 前言 | 第57-58页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8-60页 |
5.2.1 尺寸均一的δ-Bi_2O_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8-59页 |
5.2.2 制备Bi_2O_3@SiO_2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 | 第59-60页 |
5.2.3 Bi@SiO_2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0页 |
5.3 材料的表征 | 第60-66页 |
5.4 性能表征 | 第66-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附件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