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纪念性建筑论文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第14-15页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5-16页
        1.4.1 场所精神第15-16页
        1.4.2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第16页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第16-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文章结构及框架第17-18页
        1.5.3 论文框架第18-19页
第2章 场所精神及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理论概述第19-32页
    2.1 场所精神概述第19-24页
        2.1.1 场所第19-20页
        2.1.2 场所精神第20-21页
        2.1.3 场所精神的时代背景第21页
        2.1.4 场所精神的理论发展第21-23页
        2.1.5 场所精神的理论内涵第23-24页
    2.2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概述第24-30页
        2.2.1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概念界定第24-25页
        2.2.2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发展沿革第25-26页
        2.2.3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基本特征第26-27页
        2.2.4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主要类型第27-30页
    2.3 场所精神与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关联性第30-31页
        2.3.1 纪念心理的产生以场所精神为基础第30-31页
        2.3.2 场所精神是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追求目标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场所精神的生成解析第32-40页
    3.1 纪念意义的追本溯源第32-34页
        3.1.1 战争类历史事件的发生第32-33页
        3.1.2 纪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33页
        3.1.3 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印记第33-34页
    3.2 纪念行为的产生第34-36页
        3.2.1 对客观存在的认同第34-36页
        3.2.2 明确的价值取向第36页
    3.3 纪念场所的信息加工第36-39页
        3.3.1 记忆的提取第37-38页
        3.3.2 差异的比照第38-39页
        3.3.3 认知与判断第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场所精神的影响因素第40-47页
    4.1 空间流线与空间形态对于场所精神的影响第40-42页
        4.1.1 空间流线组织第40-41页
        4.1.2 外部空间形态第41页
        4.1.3 内部空间形态第41-42页
    4.2 环境绿化对于场所精神的影响第42-43页
        4.2.1 植物的配置第42-43页
        4.2.2 树种的搭配第43页
    4.3 非物质要素对于场所精神的影响第43-46页
        4.3.1 音乐的选择第43-45页
        4.3.2 仪式的体验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战争类纪念性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机制第47-63页
    5.1 纪念主题的深层诠释第47-50页
        5.1.1 纪念意义的象征第47-49页
        5.1.2 纪念情感的隐喻第49-50页
    5.2 纪念内容的物化形态表达第50-53页
        5.2.1 建筑材料的选用第50-51页
        5.2.2 建筑实体的把控第51-52页
        5.2.3 建筑空间的塑造第52-53页
    5.3 纪念环境与纪念文化的相辅相成第53-57页
        5.3.1 地域环境的接纳整合第53-54页
        5.3.2 历史文脉的发展延续第54-55页
        5.3.3 场域关系的相互照应第55-57页
    5.4 实践与研究—以南岳忠烈祠陈列馆为例第57-61页
        5.4.1 项目背景第57-58页
        5.4.2 建筑环境的营造第58-60页
        5.4.3 建筑空间的塑造第60-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昌平区小城镇宜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