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7页
        1.1.1 法规政策配套逐渐健全第10-14页
        1.1.2 规划编制方法日益完善第14页
        1.1.3 乡村规划数量不断增加第14-16页
        1.1.4 村民参与诉求趋于多样第16-17页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第17-19页
        1.2.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2.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3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0页
        1.3.1 村民参与第19页
        1.3.2 村民参与与乡村规划编制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页
        1.4.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1 案例研究法第21页
        1.5.2 文本挖据法第21页
        1.5.3 基于LBS的记忆地图研究方法第21页
        1.5.4 新媒体应用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4-44页
    2.1 基础理论研究第24-26页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4页
        2.1.2 倡导性规划理论第24-25页
        2.1.3 参与式发展理论第25页
        2.1.4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第25-26页
    2.2 国外公众参与现状第26-31页
        2.2.1 德国第27-28页
        2.2.2 美国第28页
        2.2.3 日本第28-30页
        2.2.4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第30-31页
    2.3 国内村民参与研究现状第31-43页
        2.3.1 国内研究文献数量分析第32-34页
        2.3.2 国内研究文献关键词年度交叉分析第34-36页
        2.3.3 国内研究文献相关性分析第36-39页
        2.3.4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第39-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乡村规划编制主体特征分析第44-56页
    3.1 当代村民特征分析第44-46页
        3.1.1 村民生存伦理发生改变第44-45页
        3.1.2 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第45-46页
        3.1.3 参与决策后的立场转变第46页
    3.2 村民在乡村规划编制中的作用分析第46-49页
        3.2.1 村民对乡村规划的认知分析第47页
        3.2.2 村民参与乡村规划意愿分析第47-48页
        3.2.3 村民参与乡村规划能力分析第48-49页
    3.3 影响村民参与规划编制意愿的历史原因第49-54页
        3.3.1 建国以前(1949年以前)第49-51页
        3.3.2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98年)第51-52页
        3.3.3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至今(1998年至今)第52-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南窖村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研究第56-78页
    4.1 南窖村村民参与基本情况第56-61页
        4.1.1 南窖村保护规划概况第56-57页
        4.1.2 南窖村村民参与保护规划概况第57-58页
        4.1.3 南窖村概况及特点第58-61页
    4.2 南窖村村民参与实践的问题分析第61-64页
        4.2.1 村民重视发展轻视保护第61-62页
        4.2.2 参与规划村民呈边缘化第62页
        4.2.3 村民规划认知程度较低第62-63页
        4.2.4 规划表达形式过于专业第63页
        4.2.5 传统民俗民艺亟待复兴第63-64页
    4.3 南窖村村民参与实践的应对策略第64-77页
        4.3.1 面向村民的规划宣讲第64-71页
        4.3.2 信息交互的微信订阅第71-73页
        4.3.3 集体协作的民艺复兴第73-74页
        4.3.4 本地能人的带领作用第74-76页
        4.3.5 寓教于乐的规划课堂第76页
        4.3.6 村委会积极动员组织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孙河乡村民参与安置用地规划调整研究第78-106页
    5.1 孙河乡规划实施公众参与专题基本情况第79-82页
        5.1.1 孙河乡基本情况第79页
        5.1.2 孙河乡村民拆迁安置情况第79-81页
        5.1.3 孙河乡村民参与安置用地规划概况第81-82页
    5.2 孙河乡村民参与实践的问题分析第82-87页
        5.2.1 村民利益视角的盲区第82-84页
        5.2.2 村民双重身份的困境第84-85页
        5.2.3 拆迁先例经验的对照第85-86页
        5.2.4 乡村邻里关系的消解第86页
        5.2.5 传统文化空间的衰落第86-87页
    5.3 孙河乡村民参与实践的应对策略第87-104页
        5.3.1 多参与方的基础调研第87-97页
        5.3.2 与村民共绘记忆地图第97-100页
        5.3.3 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第100-104页
        5.3.4 村民参与主题纪录片第104页
    5.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6章 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策略第106-118页
    6.1 乡村规划的双重属性第106-108页
        6.1.1 乡村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第106-107页
        6.1.2 乡村规划的村务属性第107-108页
        6.1.3 结合村务属性制定规划目标第108页
    6.2 乡村规划编制机制改革方向第108-110页
        6.2.1 乡村规划编制机制改革效果第108-109页
        6.2.2 乡村规划编制机制改革方向第109-110页
    6.3 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策略第110-116页
        6.3.1 村委会的作用第110-112页
        6.3.2 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原则第112-113页
        6.3.3 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策略第113-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附录第126-13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业化住宅空间设计中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战争类纪念性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