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费穆电影与戏剧的创作成就 | 第10-13页 |
第二节 费穆电影与戏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第一章 费穆话剧中的电影经验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梦”的意象化 | 第20-25页 |
一、人生之梦 | 第21-23页 |
二、家国之梦 | 第23-24页 |
三、春天之梦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排戏手法的电影化 | 第25-27页 |
一、即兴创作 | 第25页 |
二、引进音乐 | 第25-27页 |
三、注重细节 | 第27页 |
第三节 场面铺排的连续性 | 第27-30页 |
一、流动的背景 | 第27-28页 |
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费穆电影中的戏剧经验:以《小城之春》为例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演员表演的舞台感 | 第30-33页 |
一、动作的戏剧化 | 第31页 |
二、对白的简练化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戏剧性场景的设置 | 第33-36页 |
一、场景设置的集中性 | 第34页 |
二、场面调度的生动性 | 第34-35页 |
三、构图的舞台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戏曲写意美学的渗透 | 第36-39页 |
一、道具的符号化 | 第36-37页 |
二、独白与旁白的叙事性 | 第37-38页 |
三、留白的意境美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电影导演技巧中的舞台因素 | 第39-44页 |
一、长镜头的运用 | 第39-41页 |
二、多重视点 | 第41页 |
三、溶镜 | 第41-42页 |
四、“说戏”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费穆戏曲电影的审美特征:以《生死恨》、《斩经堂》为例 | 第44-50页 |
第一节 虚实相生的叙述形式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情景交融的表演手段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动静相宜的拍摄理念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60页 |
附录 费穆作品目录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