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关于NHK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关于日本的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创新性和预期的创造成果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化差异下的中国纪录—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概述 | 第18-29页 |
2.1 NHK与“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 | 第18-23页 |
2.1.1 NHK的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2.1.2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 | 第20-23页 |
2.2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的传播情况与影响 | 第23-29页 |
2.2.1 日本播放情况及反响 | 第23-26页 |
2.2.2 中国播放情况及反响 | 第26-29页 |
第3章 影像如何塑造中国形象——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文本分析 | 第29-42页 |
3.1 说什么:题材和主题 | 第29-33页 |
3.2 怎样说:NHK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表达技巧 | 第33-38页 |
3.3 差异化分析:NHK和CCTV版《新丝绸之路》的定性解读 | 第38-42页 |
第4章 “想象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化的形象”—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的中国展现 | 第42-51页 |
4.1 80年代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传递的中国形象 | 第42-45页 |
4.1.1 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文化大国 | 第43-44页 |
4.1.2 作为日本文化之祖的文明母国 | 第44-45页 |
4.2 新世纪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传递的中国形象 | 第45-51页 |
4.2.1 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贫富分化 | 第45-47页 |
4.2.2 环境不断恶化与游牧民族背井离乡 | 第47-48页 |
4.2.3 文物以保护之名被西方国家带回 | 第48-51页 |
第5章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特定成因 | 第51-61页 |
5.1 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摄制时期的对华政策变化 | 第51-54页 |
5.1.1 8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第51-52页 |
5.1.2 “怎样与中国相处”成为世纪初的话题 | 第52-54页 |
5.2 NHK的媒体立场 | 第54-57页 |
5.2.1 NHK的中国情结 | 第54页 |
5.2.2 NHK站在世界与历史的宏观视角 | 第54-55页 |
5.2.3 NHK公共教养节目旨在提升国民素质 | 第55-56页 |
5.2.4 NHK通过影像的选择渗透立场 | 第56-57页 |
5.3 民间话语立场 | 第57-61页 |
5.3.1 精英学者的文化观念 | 第57-58页 |
5.3.2 日本民众的中国印象 | 第58-61页 |
第6章 启示与反思:如何看待NHK“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 | 第61-66页 |
6.1 文化他者:日本现代性话语下想象的中国形象 | 第61-63页 |
6.2 异国视角下审视自我与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