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致密储层非线性渗流规律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渗流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第22-5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2 物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表征 | 第25-46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3.2 华庆长6低渗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26-37页 |
2.3.3 马岭长8低渗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37-46页 |
2.4 华庆长 6、马岭长8储层孔隙结构对比 | 第46-49页 |
2.4.1 岩石学特征 | 第46-47页 |
2.4.2 微观结构特征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可动流体及可动油研究 | 第50-78页 |
3.1 核磁共振原理 | 第50-52页 |
3.2 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实验 | 第52-58页 |
3.2.1 样品及条件 | 第52-54页 |
3.2.2 实验步骤及装置 | 第54-56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3.3 核磁共振孔喉分布曲线 | 第58-63页 |
3.3.1 转换原理 | 第58-59页 |
3.3.2 转换结果 | 第59-62页 |
3.3.3 核磁孔喉分布曲线分析 | 第62-63页 |
3.4 可动流体研究 | 第63-72页 |
3.4.1 驱替压差确定 | 第63-66页 |
3.4.2 可动流体与物性及孔隙结构的相关性 | 第66-69页 |
3.4.3 可动流体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3.4.4 可动流体喉道半径截止值 | 第70-72页 |
3.5 可动油研究 | 第72-76页 |
3.5.1 可动油百分数、可动油孔隙度 | 第73-76页 |
3.5.2 可动油分布规律 | 第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孔隙结构对单相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 | 第78-91页 |
4.1 非线性渗流特征数学模型 | 第78-79页 |
4.2 单相油(Swc)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 第79-8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4.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80-81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81-84页 |
4.3 孔隙结构对渗流参数的影响 | 第84-89页 |
4.3.1 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2 对非线性渗流特征的影响 | 第86-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孔隙结构对油、水两相相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 第91-114页 |
5.1 考虑非线性的非稳态相渗计算方法 | 第91-98页 |
5.1.1 考虑非线性渗流的分流量方程 | 第91-92页 |
5.1.2 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 | 第92-94页 |
5.1.3 油相相对渗透率k_(ro)(S_(we))的表达式 | 第94-96页 |
5.1.4 水相相对渗透率k_(rw)(S_(we))的表达式 | 第96-97页 |
5.1.5 末端含水饱和度表达式 | 第97-98页 |
5.2 非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测试 | 第98-10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5.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99-100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100-105页 |
5.3 孔隙结构对两相渗流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5.3.1 孔隙结构对曲线形态的影响 | 第105页 |
5.3.2 相渗曲线特征点与物性及孔隙结构的关系 | 第105-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