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道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金华双龙新朝风景道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辨析 | 第10-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风景道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1.1 国外风景道理论研究 | 第16页 |
2.1.2 国外风景道实践发展 | 第16-18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国内风景道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风景道实践研究与发展 | 第19-20页 |
2.2.3 风景名胜区道路建设现状 | 第20-23页 |
3 风景道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与案例 | 第23-34页 |
3.1 风景道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3.1.1 道路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3.1.2 游憩学理论 | 第25-26页 |
3.1.3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第26页 |
3.1.4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6-27页 |
3.2 国内外风景道优秀案例 | 第27-34页 |
3.2.1 美国蓝岭风景道 | 第27-30页 |
3.2.2 挪威Rondane国家旅游路线 | 第30-32页 |
3.2.3 浙江G527宁海风景道 | 第32-33页 |
3.2.4 小结 | 第33-34页 |
4 风景名胜区风景道规划设计基本范式 | 第34-50页 |
4.1 风景名胜区风景道基本构成 | 第34-38页 |
4.1.1 空间结构 | 第34-35页 |
4.1.2 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4.1.3 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4.1.4 与其他风景道的区别 | 第37-38页 |
4.1.5 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 第38页 |
4.2 风景名胜区风景道前期准备 | 第38-41页 |
4.2.1 前期调研 | 第38-39页 |
4.2.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解读 | 第39页 |
4.2.3 基础资源评价分析 | 第39-40页 |
4.2.4 目标定位 | 第40-41页 |
4.3 风景名胜区风景道规划设计 | 第41-50页 |
4.3.1 总体规划 | 第41-42页 |
4.3.2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 | 第42-44页 |
4.3.3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 第44-47页 |
4.3.4 路侧景观环境设计 | 第47-50页 |
5 双龙新朝风景道规划设计 | 第50-88页 |
5.1 双龙风景名胜区概况 | 第50-54页 |
5.1.1 规划背景 | 第50-51页 |
5.1.2 地理位置 | 第51-52页 |
5.1.3 自然条件 | 第52页 |
5.1.4 历史人文 | 第52-53页 |
5.1.5 经济发展 | 第53-54页 |
5.1.6 客源市场 | 第54页 |
5.2 新朝风景道现状研究 | 第54-63页 |
5.2.1 概况分析 | 第54-55页 |
5.2.2 基础分析 | 第55-61页 |
5.2.3 上位规划解读 | 第61-63页 |
5.2.4 开发优势与问题研究 | 第63页 |
5.3 新朝风景道总体规划 | 第63-68页 |
5.3.1 定位与布局 | 第63-65页 |
5.3.2 空间结构 | 第65-67页 |
5.3.3 规划原则 | 第67-68页 |
5.4 新朝风景道主体设计研究 | 第68-87页 |
5.4.1 道路交通设计 | 第68-74页 |
5.4.2 配套设施设计 | 第74-80页 |
5.4.3 路侧景观设计 | 第80-87页 |
5.5 小结 | 第87-88页 |
6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图表目录 | 第92-95页 |
个人简介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