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社会发展的引导 | 第11-12页 |
1.1.2 最新国家政策引导 | 第12页 |
1.1.3 现在营建中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 | 第14-21页 |
1.4.1 国外对河道生态景观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对河道生态景观的研究 | 第16-20页 |
1.4.3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3-26页 |
2.1.1 景观 | 第23-24页 |
2.1.2 生态景观 | 第24页 |
2.1.3 河道生态景观 | 第24-2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景观设计学 | 第26-27页 |
2.2.2 景观生态学 | 第27页 |
2.2.3 景观美学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案例分析 | 第29-40页 |
3.1 杭州中、东河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 | 第29-35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9-30页 |
3.1.2 河道景观营建特色 | 第30-31页 |
3.1.3 杭州中、东河整治成果分析 | 第31-34页 |
3.1.3.1 使用情况调查 | 第32-34页 |
3.1.3.2 整治改造后的影响 | 第34页 |
3.1.3.3 整治效果评价 | 第34页 |
3.1.4 案例启示 | 第34-35页 |
3.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加冷河生态修复项目 | 第35-39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35-36页 |
3.2.2 河道景观营建特色 | 第36-38页 |
3.2.3 案例启示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 | 第40-79页 |
4.1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的基础条件 | 第40-42页 |
4.1.1 自然条件 | 第40-42页 |
4.1.1.1 气候条件 | 第40页 |
4.1.1.2 水文条件 | 第40-41页 |
4.1.1.3 土壤条件 | 第41-42页 |
4.1.1.4 生物条件 | 第42页 |
4.1.2 社会环境条件 | 第42页 |
4.1.3 地域人文条件 | 第42页 |
4.2 河道生态景观构成三要素 | 第42-45页 |
4.2.1 自然要素 | 第42-44页 |
4.2.1.1 植物要素 | 第43页 |
4.2.1.2 土壤要素 | 第43-44页 |
4.2.2 景观设施要素 | 第44页 |
4.2.2.1 设施要素 | 第44页 |
4.2.2.2 景观小品 | 第44页 |
4.2.2.3 堰坝、桥梁、平台 | 第44页 |
4.2.3 人文要素 | 第44-45页 |
4.3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原则 | 第45-46页 |
4.3.1 全面协调,综合规划 | 第45页 |
4.3.2 因势利导,科学营建 | 第45页 |
4.3.3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第45-46页 |
4.3.4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第46页 |
4.4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策略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59页 |
4.4.1 层次分析法(AHP)介绍 | 第46-50页 |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0页 |
4.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集 | 第50-53页 |
4.4.4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策略权重分析 | 第53-59页 |
4.5 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 | 第59-78页 |
4.5.1 河道的平面设计与营建 | 第59-62页 |
4.5.2 河道断面的设计与营建 | 第62-63页 |
4.5.2.1 复式(多台阶)断面结构 | 第62-63页 |
4.5.2.2 双层断面结构 | 第63页 |
4.5.3 河道生态护岸营建 | 第63-70页 |
4.5.3.1 直立式生态护岸 | 第64-66页 |
4.5.3.2 斜坡式生态护岸 | 第66-70页 |
4.5.4 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 第70-77页 |
4.5.5 地域文化在河道生态景观中的融入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项目实践——以贵州省紫云县猫营河河道景观提升工程为例 | 第79-10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79-84页 |
5.1.1 项目区位条件分析 | 第80-81页 |
5.1.1.1 项目区位条件 | 第80页 |
5.1.1.2 项目环境气候条件 | 第80页 |
5.1.1.3 项目河道水文条件 | 第80-81页 |
5.1.1.4 项目地质土壤条件 | 第81页 |
5.1.1.5 项目自然植被条件 | 第81页 |
5.1.1.6 项目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条件 | 第81页 |
5.1.2 项目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 第81-84页 |
5.1.2.1 河道水质现状 | 第81-82页 |
5.1.2.2 水利构筑现状 | 第82页 |
5.1.2.3 河道护岸现状 | 第82-83页 |
5.1.2.4 河道植物景观现状 | 第83页 |
5.1.2.5 河道防洪现状 | 第83-84页 |
5.2 项目景观营建理念概述 | 第84-90页 |
5.2.1 目标定位 | 第84页 |
5.2.2 营建原则 | 第84-85页 |
5.2.2.1 合理开发,生态优先 | 第85页 |
5.2.2.2 挖掘特色,文化传承 | 第85页 |
5.2.2.3 完善设施,以人为本 | 第85页 |
5.2.2.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 第85页 |
5.2.3 营建策略 | 第85-90页 |
5.2.3.1 河道平面设计与营建策略 | 第86-87页 |
5.2.3.2 河道断面设计与营建策略 | 第87-88页 |
5.2.3.3 河道护岸营建策略 | 第88-89页 |
5.2.3.4 休闲服务营建策略 | 第89页 |
5.2.3.5 污水与雨水处理策略 | 第89-90页 |
5.3 项目景观构成 | 第90-99页 |
5.3.1 自然生态景观营建 | 第91-93页 |
5.3.1.1 水体景观 | 第91页 |
5.3.1.2 植物景观 | 第91-93页 |
5.3.2 人工生态景观营建 | 第93-99页 |
5.3.2.1 护岸景观 | 第93页 |
5.3.2.2 人工湿地景观 | 第93-94页 |
5.3.2.3 跨越结构景观 | 第94-95页 |
5.3.2.4 游憩设施景观 | 第95页 |
5.3.2.5 服务设施与小品构筑景观 | 第95-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图表目录 | 第107-111页 |
附录一 | 第111-112页 |
附录二 | 第112-115页 |
附录三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介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