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初高中文言文差异性分析 | 第13-37页 |
第一节 初、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篇对比 | 第13-17页 |
一、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篇 | 第13-15页 |
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篇 | 第15-16页 |
三、对比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目标对比 | 第17-21页 |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 | 第17-19页 |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 | 第19-20页 |
三、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初、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对比 | 第21-28页 |
一、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课后习题 | 第21-25页 |
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课后习题 | 第25-28页 |
三、对比分析 | 第28页 |
第四节 中、高考文言文试题对比(以河南省试题为例) | 第28-37页 |
一、近三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文言文试题 | 第29-31页 |
二、近三年河南省高招考试文言文试题 | 第31-34页 |
三、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37-43页 |
第一节“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含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理论 | 第40-41页 |
一、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 | 第40页 |
二、心理因素 | 第40-41页 |
第五节 系统理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教师“衔接”意识的树立 | 第43-44页 |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育的目的,树立“大语文”观 | 第43-44页 |
二、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树立整体意识 | 第44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模式的衔接与转变 | 第44-49页 |
一、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45-46页 |
二、补充语法知识,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 第46页 |
三、坚持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转变 | 第49-53页 |
一、转变学习观念,养成自学习惯 | 第49-50页 |
二、重视日常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