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3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27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第26-27页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3页 |
1 教师专业伦理标准 | 第30-32页 |
2 教师专业伦理建设 | 第32-33页 |
二、安省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出台背景 | 第33-40页 |
(一)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 第33-34页 |
(二) 教师专业自治组织的建立 | 第34-40页 |
1 专业自治呼声高涨,教育体制全面改革 | 第35-36页 |
2 教师专业地位确立,专业自治体系健全 | 第36-40页 |
三、安省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过程 | 第40-48页 |
(一) 《伦理标准》的研制阶段 | 第40-42页 |
1 伦理课题调研与文本起草 | 第40-41页 |
2 行业内外部认同度检验与草案修改 | 第41-42页 |
(二) 《伦理标准》的修订阶段 | 第42-48页 |
1 理论框架的经验式建构 | 第44页 |
2 数据的对话式收集 | 第44-46页 |
3 数据的协作式分析 | 第46页 |
4 数据分析结果的情境式整合 | 第46-48页 |
四、安省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分析 | 第48-56页 |
(一) 两版《伦理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 第48-51页 |
1 2000年版《伦理标准》简介 | 第48-49页 |
2 2006年版《伦理标准》简介 | 第49-50页 |
3 两版《伦理标准》结构与内容的比较 | 第50-51页 |
(二) 两版《伦理标准》的道德语言使用及其功能 | 第51-56页 |
1 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 第52-53页 |
2 转向配套执行制度 | 第53-56页 |
五、安省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实施办法 | 第56-72页 |
(一) 教师教育层面 | 第56-62页 |
1 建立教师伦理探究与决策能力培养模式 | 第57-61页 |
2 完善关注道德成长的教师教育评价、奖励机制 | 第61-62页 |
3 出台基于伦理标准的教师资格与教师教育项目认证规定 | 第62页 |
(二) 教师问责层面 | 第62-72页 |
1 建立师德问题惩处与保障机制 | 第63-71页 |
2 搭建教师专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平台 | 第71-72页 |
六、安省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设的特点 | 第72-78页 |
(一) 以教师伦理共同体为依托主体 | 第72-74页 |
(二) 以伦理实践是教师专业的核心为基本理念 | 第74-76页 |
(三) 以专业伦理标准与专业行为规范分制为主要原则 | 第76-78页 |
七、安省经验对我国师德专业化与制度化建设的启示 | 第78-85页 |
(一) 在对话中建构师德规范 | 第78-79页 |
(二) 提炼教师专业核心道德概念 | 第79-81页 |
(三) 开发师德规范专题探究学习资源 | 第81-83页 |
(四) 建立主动伦理问责的师德治理体系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录 | 第93-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