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11-23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 研究目的第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三) 研究综述第14-20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20页
    (四) 研究内容和思路及方法第20-21页
        1. 研究内容第20页
        2. 研究思路第20页
        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五) 理论工具第21-22页
        1. 高等教育分层理论第21-22页
        2. 治理理论第22页
    (六) 可能创新之处第22-23页
二、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的研究基础第23-29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4页
        1. 高等学校分层与分类第23-24页
        2. 高等学校分层分类与定位第24页
    (二) 我国高等学校行政分层分类办法第24-25页
        1. 重点大学和重点支持高校第24页
        2. 其他分类办法第24-25页
    (三) 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分层分类管理实践第25-29页
        1. 上海市第25-26页
        2. 山东省第26-27页
        3. 安徽省第27页
        4. 陕西省第27-29页
三、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分析第29-43页
    (一)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第29-33页
        1. 总体发展状况第29-30页
        2. 高等学校发展状况第30-32页
        3. 发展成效第32-33页
    (二) 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分析第33-37页
        1. 相关政策措施第33-34页
        2. 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分析第34-37页
    (三)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层分类问题及原因第37-43页
        1. 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第37-38页
        2. 高校结构层次不合理问题仍很突出第38-39页
        3. 高校评价和监督的社会参与不充分第39-40页
        4.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第40-43页
四、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层分类方案建议第43-57页
    (一) 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对象第43页
    (二) 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原则第43-44页
        1. 多样化原则第43页
        2. 前瞻性原则第43-44页
    (三) 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建议第44-45页
        1. 横向分类第44页
        2. 纵向分层第44页
        3. 综合分层分类方案第44-45页
    (四) 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层分类标准设计第45-49页
        1. 以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为主要标准区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45-47页
        2. 以河南省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建设工程为主要标准区分第三类第47-48页
        3. 以国家和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为主要标准区分第四类第48-49页
        4. 综合分层分类指标体系第49页
    (五) 分层分类结果第49-53页
        1.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第50页
        2. 特色骨干大学第50-51页
        3. 应用技术型院校第51-52页
        4. 高职高专院校第52-53页
    (六) 分层分类结果分析第53-57页
        1. 与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对比分析第53-54页
        2. 与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对比分析第54-56页
        3. 局限性第56-57页
五、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策略第57-65页
    (一) 政府引导: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第57-60页
        1. 明确管理服务职能第57-58页
        2.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第58页
        3. 优化财政投入机制第58-60页
        4. 健全分类质量评估体系第60页
    (二) 高校自主:明确定位,加强内涵建设第60-62页
        1. 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第60-61页
        2.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61页
        3. 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第61-62页
    (三) 社会参与:更新理念,加强探索实践第62-65页
        1. 倡导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第62页
        2. 建立社会中介评价机制第62页
        3. 鼓励多样化的分层分类探讨与实践第62-65页
结束语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附录第73-9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职业类高校分类体系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