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况及与德育的关系 | 第17-27页 |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况 | 第17-21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2 志愿服务的发展 | 第17-18页 |
2.1.3 志愿服务的精神与特点 | 第18-19页 |
2.1.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 第19-21页 |
2.2 志愿服务的德育对象 | 第21-22页 |
2.2.1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德育对象 | 第21页 |
2.2.2 社会公众及志愿服务受助对象是志愿服务的德育对象 | 第21-22页 |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德育的内在关联 | 第22-23页 |
2.3.1 高校德育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起到引领作用 | 第22页 |
2.3.2 高校德育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 | 第22-23页 |
2.3.3 高校德育效果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体现 | 第23页 |
2.4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转变与德育的关联 | 第23-26页 |
2.4.1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转变与德育的关联 | 第23-24页 |
2.4.2 持续参与动机 | 第24-25页 |
2.4.3 动机的转变与德育功能的关系 | 第25-26页 |
2.5 访谈情况 | 第26-27页 |
第3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 第27-38页 |
3.1 志愿服务的德育载体功能 | 第27-29页 |
3.1.1 志愿服务中的人、物、事成为德育教学的活教材 | 第27-28页 |
3.1.2 志愿服务的实践性使德育教学蕴含在生活中 | 第28页 |
3.1.3 志愿服务的经历逐步外化成大学生的生活经历 | 第28-29页 |
3.2 志愿服务的德育创新功能 | 第29-33页 |
3.2.1 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自我道德境界,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 第29-30页 |
3.2.2 志愿服务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30-31页 |
3.2.3 志愿服务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 第31-32页 |
3.2.4 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 第32-33页 |
3.2.5 志愿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新载体 | 第33页 |
3.3 志愿服务的德育实践功能 | 第33-35页 |
3.3.1 志愿服务为德育教学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 第33-34页 |
3.3.2 志愿服务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 第34页 |
3.3.3 志愿服务为德育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 第34-35页 |
3.3.4 志愿服务可以起到弥补惩罚缺陷的作用 | 第35页 |
3.4 志愿服务的德育延伸功能 | 第35-38页 |
3.4.1 志愿服务倡导和谐社会的新风尚 | 第35-36页 |
3.4.2 对受助对象起到德育作用 | 第36-37页 |
3.4.3 志愿服务具有传播功能 | 第37-38页 |
第4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弱化现象及原因 | 第38-44页 |
4.1 体现在大学生层面的德育功能弱化现象及原因 | 第38-40页 |
4.1.1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愿无志”,弱化德育创新功能 | 第38页 |
4.1.2 大学生志愿服务责任意识不强,弱化德育创新功能 | 第38-39页 |
4.1.3 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深度不够,弱化德育实践功能 | 第39页 |
4.1.4 大学生参与志愿无偿性被误读,弱化德育实践功能 | 第39-40页 |
4.1.5 大学生自身实践性不足,弱化德育实践功能 | 第40页 |
4.2 体现在高校层面的德育功能弱化现象及原因 | 第40-42页 |
4.2.1 高校志愿服务时间过于集中,弱化德育载体功能 | 第40-41页 |
4.2.2 活动强迫性较为突出,弱化德育创新功能 | 第41页 |
4.2.3 活动形式化现象严重,弱化德育延伸功能 | 第41页 |
4.2.4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少,弱化德育延伸功能 | 第41-42页 |
4.2.5 学校志愿者人员、内容受限,四个功能均弱化 | 第42页 |
4.3 体现在社会层面的德育功能弱化的现象及原因 | 第42-44页 |
4.3.1 志愿组织志愿者严重缺乏,弱化德育实践功能 | 第42-43页 |
4.3.2 社会组织管理不完善,四个方面功能均弱化 | 第43-44页 |
第5章 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对策 | 第44-52页 |
5.1 个人层面从“知情意行”进行全方位强化 | 第44-45页 |
5.1.1 践行志愿服务宗旨,加强对德育功能的认识 | 第44页 |
5.1.2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化志愿服务情感 | 第44页 |
5.1.3 提高综合素质应对挫折,坚持参与志愿服务 | 第44-45页 |
5.1.4 珍惜实践平台,用行动强化德育功能 | 第45页 |
5.2 高校层面从强化德育载体功能入手 | 第45-49页 |
5.2.1 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参与热情 | 第45-46页 |
5.2.2 增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 | 第46-47页 |
5.2.3 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进行分类教育引导 | 第47-48页 |
5.2.4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48页 |
5.2.5 规范志愿者培训 | 第48-49页 |
5.3 社会层面从强化德育延伸功能起步 | 第49-51页 |
5.3.1 社会肯定 | 第49页 |
5.3.2 社会普及 | 第49-50页 |
5.3.3 加强与社会组织联络 | 第50-51页 |
5.4 政府通过法律保障志愿服务的合法性 | 第51-52页 |
5.4.1 政府立法保障志愿者权益 | 第51页 |
5.4.2 法律保障志愿服务资金筹措渠道合法性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附录:半开放式访问提纲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