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APEC前后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大气气溶胶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 研究背景、关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目标第16-19页
        1.4.1 研究背景与关注的科学问题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第19-27页
    2.1 实验站点描述第19-20页
    2.2 观测平台及数据采集第20-22页
    2.3 仪器介绍与数据分析第22-26页
        2.3.1 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第22-25页
            2.3.1.1 ACSM仪器介绍第22-24页
            2.3.1.2 ACSM观测与标定第24页
            2.3.1.3 ACSM数据分析第24-25页
        2.3.2 SO_2气体分析仪第25-26页
        2.3.3 风廓线雷达第26页
        2.3.4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HR-ToF-AMS)第26页
        2.3.5 后向轨迹分析(HYSPLIT)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高层(260m)亚微米气溶胶理化特性及来源解析第27-49页
    3.1 数据整体介绍第27-35页
        3.1.1 亚微米细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第27-29页
        3.1.2 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成第29-31页
        3.1.3 有机气溶胶(OA)的来源解析第31-35页
            3.1.3.1 APEC前和APEC期间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第32-33页
            3.1.3.2 APEC后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第33-35页
    3.2 APEC前后高层(260m)气溶胶的化学特征——污染控制效应第35-47页
        3.2.1 气溶胶组成第35-39页
        3.2.2 日变化第39-41页
        3.2.3 颗粒物酸性第41-42页
        3.2.4 气象要素的作用第42-44页
        3.2.5 来源分析第44-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气溶胶化学特性的垂直差异及其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第49-64页
    4.1 上下两层气溶胶化学特性的垂直差异第49-53页
        4.1.1 气溶胶组分差异第49-51页
        4.1.2 个例分析第51-53页
    4.2 APEC前后SO_2的垂直分布及其对二次硫酸盐生成的影响第53-62页
        4.2.1 浓度特征第53-56页
        4.2.2 日变化第56-58页
        4.2.3 湿度的影响第58-59页
        4.2.4 来源分析第59-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4-65页
    5.2 创新性及实用价值第65-66页
    5.3 展望与不足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个人简历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博弈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补偿标准研究
下一篇:再生水补水和低影响开发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