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再生水补水和低影响开发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1 地表水质评价方法第17页
        1.3.2 河流水文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3 水力调控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4 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塘西河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21-30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分析方法简介第21-24页
        2.2.1 模糊模式识别第21-23页
        2.2.2 综合污染指数法第23页
        2.2.3 系统聚类分析法第23-24页
    2.3 数据来源第24-2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5-28页
        2.4.1 水质污染状况第25-26页
        2.4.2 水质季节性变化第26页
        2.4.3 水质空间变化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河道水文水质数学模型及再生水补给调控模拟第30-43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水文水质模型基本原理第30-32页
        3.2.1 降雨径流模型基本原理第30-31页
        3.2.2 水动力模型基本原理第31页
        3.2.3 水质模型基本原理第31-32页
    3.3 水文水质模型的选择第32页
    3.4 水文水质模型的构建第32-35页
        3.4.1 河网概化第33页
        3.4.2 构建断面第33页
        3.4.3 设定边界第33页
        3.4.4 污染负荷输入第33-35页
        3.4.5 设置模型参数及模拟时间第35页
    3.5 水文水质模型的验证第35-36页
    3.6 城市内河综合水质对再生水补水的响应第36-42页
        3.6.1 再生水补给位置对内河水质变化的影响第38-39页
        3.6.2 再生水补水水质水量对内河水质变化的影响第39页
        3.6.3 再生水补水对内河综合水质变化的影响第39-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城市内河水质对流域低影响开发的响应研究第43-60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研究方法第44-48页
        4.2.1 SWMM简介第44页
        4.2.2 研究区域SWMM模型构建第44-46页
        4.2.3 低影响开发措施第46-47页
        4.2.4 设计降雨第47-48页
        4.2.5 河道水文水质模型第48页
        4.2.6 河道断面污染物通量计算第48页
    4.3 SWMM模型参数选择第48-50页
        4.3.1 地表产汇流模型第48-49页
        4.3.2 地表污染物累积和冲刷模型第49-50页
    4.4 低影响开发设计第50-51页
        4.4.1 情景1:生物滞留池布置设计第50-51页
        4.4.2 情景2:初期雨水调蓄池布置设计第51页
        4.4.3 情景3:综合低影响开发布置第51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51-59页
        4.5.1 SWMM模型参数验证第51-53页
        4.5.2 生物滞留池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第53-56页
        4.5.3 初期雨水调蓄池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第56-57页
        4.5.4 综合调控措施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第57-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主要结论第60-61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1 各监测点水质监测数据第68-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第73页
    科技项目第73页
    学术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PEC前后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某远郊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