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分离器内聚结元件分离过程研究及工程设计软件的开发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三相分离器概述 | 第12-13页 |
1.2.1 三相分离器分离原理 | 第12-13页 |
1.2.2 三相分离器分类 | 第13页 |
1.3 国内外三相分离器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三相分离器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三相分离器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分离器内构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气液旋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波纹板聚结油水分离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3 静电脱水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三相分离器内构件设计 | 第19-27页 |
2.1 入口旋流预分离 | 第19-21页 |
2.1.1 分离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影响旋流器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2 波纹板聚结分离技术 | 第21-22页 |
2.2.1 聚结理论 | 第21页 |
2.2.2 影响聚结板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 原油静电脱水技术 | 第22-26页 |
2.3.1 原油静电脱水理论 | 第22-24页 |
2.3.2 影响静电脱水效率的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波纹板聚结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27-53页 |
3.1 模型假设 | 第27-28页 |
3.2 分离液滴的直径范围 | 第28-30页 |
3.3 分离时间模型的建立 | 第30-37页 |
3.3.1 油滴上升时间 | 第31页 |
3.3.2 聚结时间 | 第31-34页 |
3.3.3 油膜稳定时间 | 第34-37页 |
3.3.4 聚结板内油滴的分离时间 | 第37页 |
3.4 位于聚结器后的油水分离 | 第37-44页 |
3.4.1 分散油 | 第38-39页 |
3.4.2 浮油 | 第39-44页 |
3.5 模型求解 | 第44-47页 |
3.5.1 停留时间T1 | 第44-45页 |
3.5.2 分离时间T2 | 第45-46页 |
3.5.3 重力沉降分离时间T3 | 第46-47页 |
3.6 模型修正 | 第47-52页 |
3.6.1 油滴间的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3.6.2 器壁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3 油滴形状的影响 | 第50页 |
3.6.4 内环流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5 流场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三相分离器工程设计软件的开发 | 第53-75页 |
4.1 程序开发环境 | 第53页 |
4.2 程序开发思路 | 第53-55页 |
4.3 程序的特点及界面 | 第55-58页 |
4.3.1 程序特点 | 第55-56页 |
4.3.2 程序界面 | 第56-58页 |
4.4 软件实现的功能 | 第58-61页 |
4.4.1 数据输入模块 | 第58-59页 |
4.4.2 强度计算模块 | 第59页 |
4.4.3 内构件设计模块 | 第59-60页 |
4.4.4 结果预览模块 | 第60-61页 |
4.5 工程软件实例应用 | 第61-74页 |
4.5.1 工程概况 | 第61-62页 |
4.5.2 操作过程 | 第6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