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叶绿素荧光技术概述 | 第19-24页 |
1.2.1 叶绿素荧光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2.2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发展 | 第21页 |
1.2.3 叶绿素荧光系统的类型 | 第21-22页 |
1.2.4 常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22-24页 |
1.3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应用 | 第24-28页 |
1.3.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的应用 | 第24-27页 |
1.3.2 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 国内外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8-3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31-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31-34页 |
2.2.1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 | 第31-32页 |
2.2.2 稳态气孔计 | 第32-33页 |
2.2.3 光合有效辐射测量仪 | 第33-34页 |
2.2.4 多功能酶标仪 | 第34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34-40页 |
2.3.1 样本制备 | 第35-38页 |
2.3.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图像采集 | 第38-40页 |
2.3.3 多光谱荧光图像采集 | 第40页 |
2.3.4 荧光图像预处理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拟南芥形态、生理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2-59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2.1 形态参数测量 | 第42-43页 |
3.2.2 生理参数测量 | 第43-44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2.4 数据分析软件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3.3.1 形态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2 生理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3.3.3 叶绿素荧光淬灭分析 | 第49-51页 |
3.3.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51-53页 |
3.3.5 多光谱荧光参数分析 | 第53-55页 |
3.3.6 生理参数与荧光参数的线性分析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及多光谱荧光参数的拟南芥干旱早期检测 | 第59-78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60-68页 |
4.2.1 数据标准化 | 第60页 |
4.2.2 特征选择 | 第60-62页 |
4.2.3 干旱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62-67页 |
4.2.4 模型评估 | 第67页 |
4.2.5 统计学分析 | 第67-68页 |
4.2.6 数据处理软件 | 第6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4.3.1 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 | 第68-69页 |
4.3.2 多种特征选择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第69-72页 |
4.3.3 序列前向选择算法选择的特征参数分析 | 第72-75页 |
4.3.4 干旱早期检测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基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成像技术的拟南芥干旱程度检测及可视化分析 | 第78-87页 |
5.1 前言 | 第78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78-81页 |
5.2.1 样本的划分 | 第79页 |
5.2.2 特征选择 | 第79页 |
5.2.3 干旱程度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5.2.4 图像融合 | 第80页 |
5.2.5 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80-81页 |
5.2.6 数据处理软件 | 第8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5.3.1 干旱程度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3.2 图像融合及分析 | 第82-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创新点 | 第88页 |
6.3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