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轿车悬架橡胶衬套结构优化与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国内衬套生产厂家技术能力概况第14-15页
        1.2.2 国内整车制造厂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国内学者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2.4 国外学者的研究概况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橡胶材料超弹性本构模型第22-31页
    2.1 橡胶材料特性第22-24页
    2.2 橡胶超弹性本构模型第24-27页
    2.3 橡胶材料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推导第27-29页
        2.3.1 主不变量与伸长比的关系第27-28页
        2.3.2 各本构模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第28-29页
    2.4 本构模型系数的最小二乘拟合原理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橡胶试样测试及本构模型系数拟合方法研究第31-54页
    3.1 橡胶试样拉伸性能测试第31-34页
        3.1.1 试样准备第31-32页
        3.1.2 试样测试第32-34页
    3.2 测试数据分析处理第34-37页
        3.2.1 测试数据处理方法第34-36页
        3.2.2 测试数据处理结果第36-37页
    3.3 数据拟合第37-48页
        3.3.1 拟合方法第39-41页
        3.3.2 各应变组合的拟合结果第41-46页
        3.3.3 拟合误差分析第46-48页
    3.4 橡胶衬套刚度分析第48-53页
        3.4.1 橡胶衬套的刚度分析方法第48-49页
        3.4.2 CAE分析结果第49-50页
        3.4.3 刚度测试结果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橡胶衬套的刚度仿真研究第54-70页
    4.1 内径变化对衬套刚度的影响第55-57页
        4.1.1 不同内径的衬套刚度分析结果第55-56页
        4.1.2 内径变化量与各向刚度的关系第56-57页
    4.2 外径变化对衬套刚度的影响第57-59页
        4.2.1 不同外径的衬套刚度分析结果第57-58页
        4.2.2 外径变化量与各向刚度关系第58-59页
    4.3 轴向长度变化对衬套刚度的影响第59-61页
        4.3.1 不同轴向长度的衬套刚度分析结果第59-60页
        4.3.2 轴向长度变化量与各向刚度的关系第60-61页
    4.4 内外径同步变化对衬套刚度的影响第61-63页
        4.4.1 内外径同步变化的衬套刚度分析结果第61-62页
        4.4.2 内外径变化量与各向刚度的关系第62-63页
    4.5 中间骨架位置对衬套各向刚度的影响第63-66页
        4.5.1 三骨架衬套的刚度合成第63-64页
        4.5.2 不同中骨架位置的衬套刚度分析结果第64-65页
        4.5.3 中骨架位置变化量与各向刚度的关系第65-66页
    4.6 衬套结构的半经验优化设计第66-69页
        4.6.1 半经验优化设计的流程第66-68页
        4.6.2 衬套半经验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橡胶衬套结构参数化优化方法第70-87页
    5.1 参数定义第71-72页
    5.2 参数试验设计第72-75页
        5.2.1 样本点生成第72-73页
        5.2.2 样本点筛选第73-75页
    5.3 样本计算与结果提取第75-79页
        5.3.1 样本文件刚度计算第75-76页
        5.3.2 刚度分析结果读取第76-79页
    5.4 近似模型构造第79-83页
        5.4.1 近似模型构造流程第79-80页
        5.4.2 近似模型构造结果第80-83页
    5.5 橡胶衬套结构优化第83-86页
        5.5.1 约束与目标定义第83-84页
        5.5.2 优化结果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1 全文总结第87-88页
    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附件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轮心激励力识别与响应贡献率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ADC12铝合金前机匣的低压铸造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