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课题的起源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1.6 具体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第23-25页 |
1.7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视觉理论与景观 | 第26-48页 |
2.1 景观的概念与发展 | 第26-28页 |
2.2 视觉及其影响因子 | 第28-32页 |
2.2.1 视觉生理学 | 第28-30页 |
2.2.2 视觉心理学 | 第30-31页 |
2.2.3 艺术家的视觉 | 第31-32页 |
2.3 视觉理论发展史 | 第32-42页 |
2.3.1 柏拉图时代的视觉理论 | 第33-34页 |
2.3.2 现代视觉理论的发展 | 第34-35页 |
2.3.3 后现代时期的视觉理论 | 第35-37页 |
2.3.4 当代视觉文化概念及视觉文化发展史 | 第37-40页 |
2.3.5 视觉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 | 第40-42页 |
2.4 视觉理论对景观知识系统建构的影响 | 第42-47页 |
2.4.1 景观专业院校的建立简史与发展 | 第42-43页 |
2.4.2 景观教育中的视觉理论发展及运用 | 第43-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视觉艺术与景观的观看方式 | 第48-56页 |
3.1 视觉艺术理论对景观“看”的影响 | 第48-50页 |
3.1.1 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景观“看”的问题 | 第48-50页 |
3.1.2 作为本能的观看 | 第50页 |
3.2 景观如何成为一种观看方式 | 第50-51页 |
3.3 景观可视性的选择性呈现 | 第51-53页 |
3.4 景观空间的视觉性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视觉艺术观念产生的景观视线引导方法 | 第56-135页 |
4.1 轴线与视线 | 第56-63页 |
4.1.1 实轴 | 第56-60页 |
4.1.2 虚轴 | 第60-63页 |
4.2 构图与取景框 | 第63-64页 |
4.3 光影的运用与观看视点的定位 | 第64-66页 |
4.3.1 光影的运用 | 第64页 |
4.3.2 观看视点的定位 | 第64-66页 |
4.4 透视学的应用 | 第66-81页 |
4.4.1 透视学概述 | 第67-69页 |
4.4.2“透视”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和透视观念 | 第69-78页 |
4.4.3 透视观念对绘画创作和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78-81页 |
4.5 透视如何成为景观知识系统的核心 | 第81-90页 |
4.5.1 新的概念与教育机构 | 第82-84页 |
4.5.2 绘画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84-86页 |
4.5.3 景观的绘画与绘图 | 第86-89页 |
4.5.4 二维绘图与三维呈现 | 第89-90页 |
4.6 视错觉的产生原因及分类 | 第90-105页 |
4.6.1 视错觉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 第90-93页 |
4.6.2 视错觉的分类 | 第93-105页 |
4.7 视错觉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105-134页 |
4.7.1 尺寸视错觉 | 第105-107页 |
4.7.2 透视视错觉 | 第107-113页 |
4.7.3 不可能视错觉 | 第113-116页 |
4.7.4 轮廓视错觉 | 第116-118页 |
4.7.5 细胞群视错觉 | 第118-127页 |
4.7.6 材质视错觉 | 第127-130页 |
4.7.7 运动与扭曲视错觉 | 第130-132页 |
4.7.8 变形视错觉 | 第132-13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五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135-197页 |
5.1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第135-160页 |
5.1.1 古典人文主义景观与古典雕塑的复兴 | 第136-139页 |
5.1.2 新柏拉图主义 | 第139-140页 |
5.1.3 文艺复兴初期和盛期的景观设计形式与艺术风格 | 第140-142页 |
5.1.4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代表性景观设计师及其设计风格 | 第142-152页 |
5.1.4.1 阿尔伯蒂的景观理论 | 第142-144页 |
5.1.4.2 伯拉曼特的景观设计风格 | 第144-146页 |
5.1.4.3 达芬奇对景观与建筑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5.1.4.4 拉斐尔与手法主义 | 第147-150页 |
5.1.4.5 米开朗基罗的视觉艺术观念与设计 | 第150-152页 |
5.1.5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 第152-160页 |
5.1.5.1 西班牙和葡萄牙 | 第152-153页 |
5.1.5.2 法国 | 第153-159页 |
5.1.5.3 荷兰 | 第159页 |
5.1.5.4 英国 | 第159-160页 |
5.1.5.5 德国 | 第160页 |
5.2 手法主义艺术风格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160-174页 |
5.2.1 手法主义的诞生 | 第160-161页 |
5.2.2 手法主义的视觉艺术 | 第161-163页 |
5.2.3 手法主义景观的设计形式与艺术风格 | 第163-164页 |
5.2.4 手法主义时期的景观作品分析 | 第164-174页 |
5.3 巴洛克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第174-196页 |
5.3.1 巴洛克艺术的形成与历史 | 第174-175页 |
5.3.2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 第175-177页 |
5.3.3 巴洛克时期的景观设计功能与形式 | 第177页 |
5.3.4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景观设计风格与作品分析 | 第177-181页 |
5.3.5 巴洛克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 第181-196页 |
5.3.5.1 法国 | 第181-184页 |
5.3.5.2 英国 | 第184-185页 |
5.3.5.3 荷兰 | 第185-187页 |
5.3.5.4 德国 | 第187-189页 |
5.3.5.5 俄罗斯 | 第189-191页 |
5.3.5.6 奥地利 | 第191-194页 |
5.3.5.7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第194-1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96-197页 |
第六章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197-218页 |
6.1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视觉艺术思潮与景观 | 第197-200页 |
6.1.1 英国风景园的历史背景 | 第197-198页 |
6.1.2 英国园林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发展 | 第198-200页 |
6.2 风景画与景观 | 第200-208页 |
6.2.1 从景观制图到景观画的发展 | 第200-203页 |
6.2.2 风景画与如画的景观 | 第203-207页 |
6.2.3 英国风景园形成的美学基础 | 第207-208页 |
6.3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景观作品分析 | 第208-217页 |
6.3.1 兰斯洛特·布朗 | 第208-212页 |
6.3.1.1 布朗的设计风格 | 第208-209页 |
6.3.1.2 布朗的景观作品分析 | 第209-212页 |
6.3.2 英国风景园经典景观作品分析 | 第212-2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17-218页 |
第七章 近现代视觉艺术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218-284页 |
7.1 视觉艺术流派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18-259页 |
7.1.1 印象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18-224页 |
7.1.1.1 印象主义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第218-223页 |
7.1.1.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3-224页 |
7.1.2 新艺术运动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4-226页 |
7.1.2.1 新艺术运动及其代表人物 | 第224-225页 |
7.1.2.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5-226页 |
7.1.3 野兽派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6-228页 |
7.1.3.1 野兽派及其代表人物 | 第226-228页 |
7.1.3.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8页 |
7.1.4 立体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28-231页 |
7.1.4.1 立体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28-230页 |
7.1.4.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0-231页 |
7.1.5 表现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1-233页 |
7.1.5.1 表现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31-232页 |
7.1.5.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2-233页 |
7.1.6 未来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3-236页 |
7.1.6.1 未来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33-235页 |
7.1.6.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5-236页 |
7.1.7 抽象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6-238页 |
7.1.7.1 抽象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36-238页 |
7.1.7.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8页 |
7.1.8 风格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8-240页 |
7.1.8.1 风格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38-239页 |
7.1.8.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39-240页 |
7.1.9 偶发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0-241页 |
7.1.9.1 偶发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第240-241页 |
7.1.9.1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1页 |
7.1.10 波普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1-245页 |
7.1.10.1 波普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第241-243页 |
7.1.10.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3-245页 |
7.1.11 极简主义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5-250页 |
7.1.11.1 极简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 第245-248页 |
7.1.11.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48-250页 |
7.1.12 大地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50-259页 |
7.1.12.1 大地艺术及其代表人物 | 第250-255页 |
7.1.12.2 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255-259页 |
7.2 代表性景观设计师及作品分析 | 第259-282页 |
7.2.1 帕特里夏·约翰森 | 第259-262页 |
7.2.1.1 帕特里夏·约翰森的设计思想 | 第259页 |
7.2.1.2 帕特里夏·约翰森的作品分析 | 第259-262页 |
7.2.2 伯纳德·拉琐思 | 第262-266页 |
7.2.2.1 伯纳德·拉琐思的设计思想 | 第263-264页 |
7.2.2.2 伯纳德·拉琐思的作品分析 | 第264-266页 |
7.2.3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 | 第266-270页 |
7.2.3.1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的设计思想 | 第266-267页 |
7.2.3.2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的作品分析 | 第267-270页 |
7.2.4 安迪·戈德沃斯 | 第270-272页 |
7.2.4.1 安迪·戈德沃斯的设计思想 | 第270-271页 |
7.2.4.2 安迪·戈德沃斯的作品分析 | 第271-272页 |
7.2.5 玛莎·施瓦茨 | 第272-278页 |
7.2.5.1 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思想 | 第273-274页 |
7.2.5.2 玛莎·施瓦茨的作品分析 | 第274-278页 |
7.2.6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 | 第278-282页 |
7.2.6.1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的设计思想 | 第279页 |
7.2.6.2 罗伯特·布勒·马克斯的作品分析 | 第279-28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82-284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84-28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8-29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98-299页 |
致谢 | 第299-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