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2 数字图像真实性取证技术概述 | 第20-32页 |
2.1 数字图像的伪造和篡改 | 第20-24页 |
2.1.1 真实感的计算机生成图像 | 第20-21页 |
2.1.2 篡改和合成图像 | 第21-22页 |
2.1.3 变种图像 | 第22-23页 |
2.1.4 计算机修复图像 | 第23-24页 |
2.2 数字图像真实性取证的目的和分类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2.3.1 基于自然图像成像质量的图像取证方法 | 第25-27页 |
2.3.2 基于自然图像场景质量的图像取证方法 | 第27-28页 |
2.3.3 针对篡改行为的图像取证方法 | 第28-29页 |
2.3.4 针对JPEG重压缩的图像取证方法 | 第29-30页 |
2.3.5 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自然图像与真实感计算机生成图像识别技术 | 第32-64页 |
3.1 自然图像与计算机生成图像的生成机理比较 | 第32-33页 |
3.2 图像库 | 第33-35页 |
3.3 基于成像特征和视觉特征的自然图像与真实感计算机生成图像识别方法 | 第35-39页 |
3.3.1 自然图像的成像特征和视觉特征 | 第35页 |
3.3.2 自然图像的噪声模型 | 第35-36页 |
3.3.3 图像的离散小波变换 | 第36-37页 |
3.3.4 特征提取 | 第37-38页 |
3.3.5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3.4 基于边缘块统计特性的自然图像与真实感计算机生成图像识别方法 | 第39-53页 |
3.4.1 图像局部块几何结构的统计量 | 第39-42页 |
3.4.2 基于PMF模型的图像分类方法 | 第42-44页 |
3.4.3 基于边缘块视觉词汇的图像分类方法 | 第44-49页 |
3.4.4 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3.5 基于Ho C特征抗压缩的自然图像与真实感计算机生成图像识别方法 | 第53-61页 |
3.5.1 Tetrolet变换 | 第54-56页 |
3.5.2 4×4 图像块分布 | 第56页 |
3.5.3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图像分类算法 | 第56-59页 |
3.5.4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3.6 讨论 | 第61-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数字图像压缩历史检测 | 第64-100页 |
4.1 JPEG压缩 | 第65-68页 |
4.1.1 标准的有损JPEG压缩 | 第65-67页 |
4.1.2 JPEG压缩的变体 | 第67-68页 |
4.2 JPEG重压缩和量化误差分析 | 第68-73页 |
4.3 基于空间域像素级JPEG量化误差效应检测图像压缩历史 | 第73-79页 |
4.3.1 颜色空间的选择 | 第74-75页 |
4.3.2 基于dq曲线的JPEG压缩误差量化分析 | 第75-77页 |
4.3.3 图像内容对dq曲线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 压缩历史检测的应用——相机内压缩检测 | 第79-88页 |
4.4.1 算法 | 第79-82页 |
4.4.2 实验结果 | 第82-84页 |
4.4.3 讨论 | 第84-88页 |
4.5 基于空间域图像块级JPEG量化误差效应检测图像压缩历史 | 第88-97页 |
4.5.1 量化JPEG压缩引入的图像块级量化误差 | 第89页 |
4.5.2 tetrolet-covering变化率曲线 | 第89-91页 |
4.5.3 基于tetrolet-covering变化率曲线检测压缩历史 | 第91-94页 |
4.5.4 压缩历史检测的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4.5.5 讨论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5 基于压缩历史不一致性的图像合成篡改检测 | 第100-110页 |
5.1 JPEG压缩对图像局部几何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5.2 基于压缩历史不一致性检测图像合成篡改 | 第104-107页 |
5.2.1 tetrolet-covering变化图中的“JPEG ghost” | 第104-105页 |
5.2.2 图像合成检测的实验结果 | 第105-107页 |
5.3 讨论 | 第107-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6 结束语 | 第110-11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6.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