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2.1 籼粳杂交稻在生产上的高产表现 | 第16-17页 |
2.2 籼粳杂交稻增产潜力和生育期 | 第17-18页 |
2.3 籼粳杂交稻株型特征 | 第18-19页 |
2.4 籼粳杂交稻养分吸收、积累与利用 | 第19-21页 |
2.5 籼粳杂交稻穗部特征与籽粒灌浆特性 | 第21-23页 |
2.6 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23-24页 |
2.7 籼粳杂交稻关键栽培措施 | 第24-25页 |
2.7.1 适当稀植 | 第24页 |
2.7.2 增施钾肥和硅肥 | 第24-25页 |
2.7.3 注重稻曲病的防治 | 第25页 |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 第25页 |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27-36页 |
第二章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长江下游区域适应性与产量潜力 | 第36-55页 |
0 引言 | 第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供试品种 | 第36-37页 |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第37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2.1 生育期及安全成熟期 | 第37-38页 |
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38-46页 |
2.3 产量与生育期的相关分析 | 第46-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3.1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交品种(品系)的区域适应性 | 第51-52页 |
3.2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的产量水平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 第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株型特征 | 第55-66页 |
0 引言 | 第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1.1 供试品种 | 第55页 |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第55-56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6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2.1 产量及其构成 | 第56页 |
2.2 穗部性状 | 第56-60页 |
2.3 上三叶的形态特征 | 第60-61页 |
2.4 茎秆特征 | 第61-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3.1 晚熟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产量表现 | 第63页 |
3.2 晚熟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穗部特征 | 第63-64页 |
3.3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的上部高效叶片和茎秆特征 | 第64页 |
4 结论 | 第64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与利用特征 | 第66-79页 |
0 引言 | 第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1.1 供试品种 | 第66页 |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第66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6-67页 |
1.4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2.1 各生育期吸氮量、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产量 | 第67-69页 |
2.2 各生育期吸磷量、生育阶段磷素积累量 | 第69-71页 |
2.3 各生育期吸钾量、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 | 第71-72页 |
2.4 氮、磷、钾素籽粒生产率 | 第72-74页 |
2.5 花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花后叶片磷素转运与产量相关性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3.1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 | 第75-76页 |
3.2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 | 第76页 |
4 结论 | 第76-7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穗部籽粒灌浆特征 | 第79-90页 |
0 引言 | 第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1.1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概况 | 第79页 |
1.2 栽培管理概况 | 第79-80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0页 |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 第80-81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2.1 不同品种籽粒增重动态及拟合方程 | 第81页 |
2.2 不同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灌浆特征参数 | 第81-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3.1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籽粒灌浆特性 | 第86-87页 |
3.2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较高结实率的形态生理特征及栽培调控 | 第87页 |
4 结论 | 第87-8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90-101页 |
0 引言 | 第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1.1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概况 | 第90页 |
1.2 栽培管理概况 | 第90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0-91页 |
1.3.1 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91页 |
1.3.2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91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6页 |
2.1 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 | 第91-92页 |
2.2 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92页 |
2.3 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92-96页 |
2.4 花后单茎茎鞘重变化动态 | 第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3.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差异 | 第96-97页 |
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模型的建立及特征参数 | 第97-98页 |
3.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花后单茎茎鞘重的变化 | 第98页 |
4 结论 | 第9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七章 施硅量对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 | 第101-111页 |
0 引言 | 第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1.1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概况 | 第101-102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7页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02-103页 |
2.2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 第103-104页 |
2.3 主要生育期干物重及阶段积累量 | 第104-105页 |
2.4 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 第105页 |
2.5 上三叶的形态特征及茎秆特征 | 第105-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3.1 施硅量对甬优籼粳杂交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2 施硅量对甬优籼粳杂交晚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 第108页 |
3.3 甬优籼粳杂交晚稻硅肥高效施用技术的探讨 | 第108-109页 |
4 结论 | 第10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八章 钾肥用量对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物质积累及其产量的影响 | 第111-124页 |
0 引言 | 第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1.1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概况 | 第111-112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9页 |
2.1 产量及其构成 | 第113-114页 |
2.2 干物重及阶段积累量 | 第114页 |
2.3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 第114-115页 |
2.4 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根系伤流变化 | 第115-117页 |
2.5 植株氮素和钾素吸收量、阶段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及利用效率 | 第117-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1页 |
3.1 钾肥用量对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119页 |
3.2 钾肥用量对甬优籼粳杂交稻氮钾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3.3 钾肥用量对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 结论 | 第12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4-131页 |
1 结论 | 第124-125页 |
1.1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长江下游区域适应性与产量潜力 | 第124页 |
1.2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株型特征 | 第124页 |
1.3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特征 | 第124页 |
1.4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 | 第124-125页 |
1.5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花后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125页 |
1.6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硅肥适宜用量 | 第125页 |
1.7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钾肥适宜用量 | 第125页 |
2 讨论 | 第125-128页 |
2.1 关于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的适种区域与产量潜力 | 第125-126页 |
2.2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形态生理特征 | 第126-128页 |
2.2.1 株型特征 | 第126-127页 |
2.2.2 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与转运 | 第127页 |
2.2.3 籽粒灌浆结实特性 | 第127-128页 |
3 晚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今后应用推广中应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 第128-129页 |
3.1 籼粳杂交稻米质的科学评价 | 第128页 |
3.2 适当降低种植成本的绿色生产技术 | 第128-12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