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1.2.1 汽车质心位置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称重传感器及多维力/力矩传感器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轮荷测量板受力分析与计算 | 第15-22页 |
2.1 轮荷测量板结构形式选取 | 第15-16页 |
2.2 轮荷测量板受力分析及解耦方法 | 第16-21页 |
2.2.1 水平工作状态分析 | 第16-20页 |
2.2.2 倾斜工作状态分析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轮荷测量板结构分析及优化 | 第22-38页 |
3.1 轮荷测量板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2-23页 |
3.2 轮荷测量板水平工作状态仿真 | 第23-29页 |
3.2.1 点载荷加载 | 第23-26页 |
3.2.2 面载荷加载 | 第26-29页 |
3.3 轮荷测量板倾斜工作状态仿真 | 第29-33页 |
3.3.1 点载荷加载 | 第29-31页 |
3.3.2 面载荷加载 | 第31-33页 |
3.4 轮荷测量板结构优化 | 第33-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实验及标定 | 第38-48页 |
4.1 测量系统的组建 | 第38-40页 |
4.2 轮荷测量板的标定 | 第40-44页 |
4.2.1 轮荷测量板工作线的标定 | 第40页 |
4.2.2 轮荷测量板线性度标定 | 第40-42页 |
4.2.3 轮荷测量板重复性标定 | 第42-43页 |
4.2.4 轮荷测量板迟滞标定 | 第43-44页 |
4.2.5 轮荷测量板灵敏度标定 | 第44页 |
4.3 轮荷测量板倾斜测量实验 | 第44-45页 |
4.4 轮荷测量板的检定 | 第45-47页 |
4.4.1 测量精度检定 | 第45-46页 |
4.4.2 解耦精度检定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