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10-15页 |
1.3 通信抗干扰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内容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2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6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抗干扰体制分析 | 第18-36页 |
2.1 扩谱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第18-19页 |
2.1.1 直扩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第18-19页 |
2.2 跳频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第19页 |
2.2.2 跟踪干扰 | 第19页 |
2.2.3 阻塞干扰 | 第19页 |
2.3 直扩体制抗干扰措施分析 | 第19-29页 |
2.3.1 直扩体制面临的主要干扰分析 | 第19-22页 |
2.3.2 单频干扰对直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多音干扰对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窄带干扰对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5 窄带干扰的频域陷波处理 | 第25-28页 |
2.3.6 频域陷波抗干扰的实现及问题 | 第28-29页 |
2.4 跳频体制抗干扰措施分析 | 第29-32页 |
2.4.1 FCS与FH模式的自适应 | 第29-31页 |
2.4.2 纠错编码、交织和帧结构的联合设计 | 第31-32页 |
2.4.3 跳频抗干扰体制的实现及问题 | 第32页 |
2.5 自适应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 | 第32-35页 |
2.5.1 天线阵的设计技术 | 第33-34页 |
2.5.2 射频接收机架构技术 | 第34页 |
2.5.3 自适应通道均衡算法 | 第34页 |
2.5.4 空时二维滤波算法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数字接收机架构基础 | 第36-56页 |
3.1 数字信道接收机架构选择 | 第36-40页 |
3.1.1 实数混频和虚数混频 | 第36-40页 |
3.2 接收机架构 | 第40-47页 |
3.2.1 传统外差式接收机 | 第40-41页 |
3.2.2 直接下变频架构 | 第41-44页 |
3.2.3 宽带混合接收机架构 | 第44-46页 |
3.2.4 低中频接收器架构 | 第46-47页 |
3.3 幅相均衡网络 | 第47-49页 |
3.4 本系统接收机架构选择 | 第49页 |
3.5 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实现 | 第49-55页 |
3.5.1 多通道接收机设计 | 第49-52页 |
3.5.2 主要指标分析及实测 | 第52-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快速跳频锁相技术 | 第56-65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锁相环基础 | 第56-59页 |
4.2.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第56-59页 |
4.2.2 相位噪声 | 第59页 |
4.3 有开关矩阵的锁相环结构 | 第59-64页 |
4.3.1 有开关矩阵的锁相环结构分析 | 第60页 |
4.3.2 开关矩阵 | 第60-61页 |
4.3.3 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4.3.4 输出激励的分析 | 第62页 |
4.3.5 锁定时间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抗干扰天线技术 | 第65-85页 |
5.1 抗干扰天线技术简介 | 第65页 |
5.2 阵列天线技术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5.2.1 数字波束成型技术 | 第66页 |
5.3 阵列天线设计 | 第66-69页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5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 | 第70-84页 |
5.5.1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概述 | 第70-71页 |
5.5.2 利用短路金属片的可重构天线设计与分析 | 第71-75页 |
5.5.3 利用引向器和反射器的可重构天线设计与分析 | 第75-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抗干扰设备系统测试 | 第85-98页 |
6.1 引言 | 第85页 |
6.2 射频模块组成 | 第85-87页 |
6.3 系统测试 | 第87-97页 |
6.3.1 测试系统的搭建 | 第88页 |
6.3.2 系统的校准 | 第88-90页 |
6.3.3 有线系统的平台搭建与测试 | 第90-95页 |
6.3.4 无线系统的平台搭建与测试 | 第95-96页 |
6.3.5 分析以及后续工作 | 第96-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98-99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