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车道设置决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爬坡路段交通运行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37页 |
2.1 交通调查 | 第18-26页 |
2.1.1 主导车型选择 | 第18-20页 |
2.1.2 调查时间与地点 | 第20-21页 |
2.1.3 调查仪器 | 第21-24页 |
2.1.4 调查方法 | 第24-25页 |
2.1.5 调查方案 | 第25-26页 |
2.2 爬坡路段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26-31页 |
2.2.1 山区二级公路基本现状 | 第26-27页 |
2.2.2 六轴货车跟驰调查运行特性 | 第27-28页 |
2.2.3 爬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 | 第28-31页 |
2.3 爬坡路段车辆超车行为分析 | 第31-34页 |
2.3.1 超车行为分析 | 第31-33页 |
2.3.2 爬坡路段车头时距 | 第33-34页 |
2.4 道路条件对运行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2.5 交通条件对运行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35页 |
2.6 爬坡路段效率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爬坡路段仿真模型建立 | 第37-54页 |
3.1 元胞自动机模型概述 | 第37-40页 |
3.1.1 元胞自动机 | 第37-40页 |
3.1.2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0页 |
3.1.3 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0页 |
3.2 无爬坡车道下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 | 第40-47页 |
3.2.1 边界规则 | 第41-43页 |
3.2.2 单车道跟驰规则 | 第43-44页 |
3.2.3 双向交通流借道超车规则 | 第44-47页 |
3.2.4 无爬坡车道下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7页 |
3.3 有爬坡车道下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3.3.1 换道规则 | 第47-48页 |
3.3.2 有爬坡车道下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8页 |
3.4 仿真方案确立 | 第48-54页 |
第四章 爬坡车道设置决策阈值 | 第54-65页 |
4.1 单因素分析 | 第54-58页 |
4.1.1 仿真原始数据 | 第54页 |
4.1.2 单变量对爬坡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4-58页 |
4.2 多因素回归分析法 | 第58-63页 |
4.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58-59页 |
4.2.2 回归模型 | 第59-63页 |
4.3 爬坡车道设置决策阈值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第65-71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65-67页 |
5.2 仿真模型验证 | 第67-69页 |
5.3 爬坡车道设置决策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主要创新 | 第72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