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制度效率及其前因条件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核心概念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核心概念识别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2 制度效率研究述评及理论框架构建 | 第15-19页 |
2.1 制度效率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2.1.1 静态视角下的制度效率研究 | 第15页 |
2.1.2 动态视角下的制度效率研究 | 第15-17页 |
2.2 制度效率理论框架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制度效率评价方法 | 第19-23页 |
3.1 制度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9-21页 |
3.1.1 制度效率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19页 |
3.1.2 制度效率测评的指标体系 | 第19-21页 |
3.2 制度效率的测评模型 | 第21-2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4 区域制度效率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23-28页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页 |
4.2 各省域制度效率的空间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4.3 东北三省制度效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25-2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5 区域制度效率的前因条件分析 | 第28-42页 |
5.1 研究与分析策略 | 第28-29页 |
5.1.1 定性比较分析的原理概述 | 第28页 |
5.1.2 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 | 第28-29页 |
5.2 变量的选择与设定 | 第29-36页 |
5.2.1 制度效率前因理论概要及研究假设 | 第29-31页 |
5.2.2 结果变量界定与赋值 | 第31-32页 |
5.2.3 条件变量界定与赋值 | 第32-36页 |
5.3 研究结果与探讨 | 第36-41页 |
5.3.1 制度效率的必要条件分析 | 第36-38页 |
5.3.2 制度效率的充分条件组合分析 | 第38-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6 东北三省制度转型路径探讨 | 第42-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