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1.1.1 德国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对织理性的重视 | 第9-10页 |
1.1.2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多元化建筑思潮 | 第10-11页 |
1.1.3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理论 | 第12-13页 |
1.2.1 传播学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分形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联合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层面:虚实结合 | 第13页 |
1.3.2 内涵层面:要素关联 | 第13页 |
1.3.3 信息层面:特性表达 | 第13-14页 |
1.3.4 技术层面:装置植入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5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策略 | 第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建筑功能信息与织理性的概念与特征 | 第17-34页 |
2.1“功能”概念的发展与拓展 | 第17-20页 |
2.1.1 功能的缘起 | 第17-18页 |
2.1.2 沙利文的“功能” | 第18-19页 |
2.1.3 功能与形式 | 第19页 |
2.1.4 功能与空间 | 第19-20页 |
2.2 建筑功能信息的概念与意义 | 第20-24页 |
2.2.1 概念提出 | 第20-23页 |
2.2.2 功能信息传播要素 | 第23-24页 |
2.2.3 功能信息的认知意义 | 第24页 |
2.3 织理性的概念起源 | 第24-26页 |
2.3.1 森佩尔的材料转换 | 第24-25页 |
2.3.2 森佩尔的饰面理论 | 第25-26页 |
2.4 织理性的概念解析 | 第26-32页 |
2.4.1 赖特的织理方法 | 第26-27页 |
2.4.2 编织现象的复杂性 | 第27-28页 |
2.4.3 编织饰面的透明性 | 第28页 |
2.4.4 编织饰面的象征性与感官性 | 第28-29页 |
2.4.5 本文的织理性概念 | 第29-32页 |
2.5 织理性结构的分类 | 第32-34页 |
2.5.1 构造分类:传统手法编织、拟编织、装饰性编织 | 第32-33页 |
2.5.2 织理性与织理性肌理、织理性饰面的辨析 | 第33-34页 |
3 相关案例与实践解析 | 第34-59页 |
3.1 欧洲 | 第34-40页 |
3.1.1 科隆艺术博物馆 | 第34-37页 |
3.1.2 巴塞尔维特拉园区库房 | 第37-40页 |
3.2 亚洲 | 第40-45页 |
3.2.1 大分县美术馆 | 第40-45页 |
3.3 国内 | 第45-47页 |
3.3.1 广州天环广场 | 第45-47页 |
3.4 相关实践:斯图加特大学 2013-14 研究临时展厅 | 第47-59页 |
3.4.1 课程基本信息 | 第47-49页 |
3.4.2 课程要求 | 第49页 |
3.4.3 生物原型 | 第49-50页 |
3.4.4 编织的类型学 | 第50-54页 |
3.4.5 模型推敲 | 第54-56页 |
3.4.6 生物结构转译 | 第56-59页 |
4 建筑功能信息的织理性表达的理性解析 | 第59-76页 |
4.1 织理性建筑功能信息的内涵 | 第59-67页 |
4.1.1 时代背景信息 | 第59-60页 |
4.1.2 地域文化信息 | 第60-62页 |
4.1.3 周边环境信息 | 第62-63页 |
4.1.4 开放性格信息 | 第63-65页 |
4.1.5 使用指导信息 | 第65-66页 |
4.1.6 心理情绪信息 | 第66页 |
4.1.7 结构美学信息 | 第66-67页 |
4.2 建筑功能信息织理性表达的传播途径 | 第67-74页 |
4.2.1 织理性单元的尺度 | 第68页 |
4.2.2 织理性单元的形式 | 第68-69页 |
4.2.3 织理性单元的构造 | 第69-70页 |
4.2.4 织理性单元的色彩 | 第70-71页 |
4.2.5 织理性的肌理 | 第71-73页 |
4.2.6 光线对织理性的动态塑造 | 第73-74页 |
4.2.7 多媒体装置的信息演绎 | 第74页 |
4.3 织理性建筑功能信息的受众 | 第74-76页 |
4.3.1 信息需求分类 | 第74-75页 |
4.3.2 信息解码分类 | 第75-76页 |
5 建筑功能信息织理性表达的系统 | 第76-104页 |
5.1 建筑功能信息的织理性表达原则 | 第76-79页 |
5.1.1 技术时代性 | 第76-77页 |
5.1.2 信息复合性 | 第77-78页 |
5.1.3 表达高效性 | 第78页 |
5.1.4 光影丰富性 | 第78-79页 |
5.2 建筑功能信息的织理性表达策略 | 第79-84页 |
5.2.1 变化连续化 | 第79-80页 |
5.2.2 形式复杂化 | 第80-81页 |
5.2.3 形态立体化 | 第81页 |
5.2.4 抽象仿生化 | 第81-83页 |
5.2.5 加工精细化 | 第83页 |
5.2.6 材料标准化 | 第83-84页 |
5.3 建筑功能信息的织理性表达手法 | 第84-99页 |
5.3.1 自由网格 | 第84-86页 |
5.3.2 立体网格 | 第86-89页 |
5.3.3 凹凸单元 | 第89-91页 |
5.3.4 叠加单元 | 第91-94页 |
5.3.5 扭转平面 | 第94-95页 |
5.3.6 干扰参数 | 第95-97页 |
5.3.7 小结 | 第97-99页 |
5.4 建筑功能信息的织理性表达技术 | 第99-104页 |
5.4.1 程序化语言批量操作 | 第99-100页 |
5.4.2 机器人辅助建造工艺 | 第100-101页 |
5.4.3 探索新信息语言模式 | 第101-102页 |
5.4.4 多媒体装置信息表达 | 第102-103页 |
5.4.5 智能化装置信息互动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