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 研究界定 | 第18-21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20页 |
1.3.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 第23-42页 |
2.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2.1.1 城市空间演进机制研究 | 第23-26页 |
2.1.2 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研究 | 第26-28页 |
2.1.3 既有研究评述 | 第28页 |
2.2 相关制度背景 | 第28-39页 |
2.2.1 土地制度 | 第29-36页 |
2.2.2 行政制度 | 第36-39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2.3.1“行动者”理论 | 第39-40页 |
2.3.2 博弈理论 | 第40页 |
2.3.3 选择行为理论 | 第40页 |
2.4 概念框架构建 | 第40-42页 |
第3章 主体视角下的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 | 第42-76页 |
3.1 苏州城镇化发展阶段 | 第42-45页 |
3.1.1“苏南模式”阶段(1980-1990年代) | 第42-43页 |
3.1.2“新苏南模式”阶段(1990-2000年代) | 第43-44页 |
3.1.3“后苏南模式”阶段(2000年以后) | 第44-45页 |
3.2 主体视角下苏州空间演进路径 | 第45-59页 |
3.2.1 空间演进图景 | 第45-55页 |
3.2.2 空间演进路径 | 第55-59页 |
3.3 主体视角下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类型 | 第59-74页 |
3.3.1 外围各区空间演进历程 | 第59-72页 |
3.3.2 外围各区空间演进类型 | 第72-74页 |
3.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主体能动机制分析 | 第76-110页 |
4.1“区”主导新城型:工业园区 | 第76-86页 |
4.1.1 主体能动的动因 | 第76-77页 |
4.1.2 主体能动的过程 | 第77-82页 |
4.1.3 主体能动的结果 | 第82-85页 |
4.1.4 主体能动特征总结 | 第85-86页 |
4.2“区镇”拼合扩张型:高新区 | 第86-97页 |
4.2.1 主体能动的动因 | 第86-87页 |
4.2.2 主体能动的过程 | 第87-92页 |
4.2.3 主体能动的结果 | 第92-96页 |
4.2.4 主体能动特征总结 | 第96-97页 |
4.3“镇村”混合并进型:吴江区 | 第97-106页 |
4.3.1 主体能动的动因 | 第97-98页 |
4.3.2 主体能动的过程 | 第98-101页 |
4.3.3 主体能动的结果 | 第101-105页 |
4.3.4 主体能动特征总结 | 第105-106页 |
4.4 主体能动类型比较思考 | 第106-108页 |
4.5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5章 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主体能动格局优化策略 | 第110-118页 |
5.1 主体定位转型 | 第110-112页 |
5.1.1 各级政府完成转型 | 第110-111页 |
5.1.2 社区回归自治本体 | 第111-112页 |
5.2 规划管控支撑 | 第112-113页 |
5.2.1 构建完整规划体系 | 第112-113页 |
5.2.2 有效推进规划实施 | 第113页 |
5.3 政策制度保障 | 第113-118页 |
5.3.1 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 第113-114页 |
5.3.2 土地相关制度改革 | 第114-115页 |
5.3.3 财政税收制度优化 | 第115-116页 |
5.3.4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第116-11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8-120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6.1.2 论文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