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和小麦叶基再生及遗传转化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25页 |
1.1 植物转化受体 | 第11-14页 |
1.1.1 燕麦转化受体 | 第11-12页 |
1.1.2 大麦转化受体 | 第12页 |
1.1.3 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 | 第12-14页 |
1.2 转化方法 | 第14-18页 |
1.2.1 基因枪转化 | 第14-15页 |
1.2.2 农杆菌转化进展 | 第15-17页 |
1.2.3 PEG介导转化方法 | 第17-18页 |
1.2.4 显微注射法 | 第18页 |
1.3 转基因大麦的目的基因 | 第18-22页 |
1.3.1 提高大麦品质的基因 | 第18-19页 |
1.3.2 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基因 | 第19-20页 |
1.3.3 抗病基因 | 第20-21页 |
1.3.4 抗逆性基因 | 第21-22页 |
1.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 | 第22页 |
1.4.2 小麦基因工程定向创造抗源 | 第22-24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5.1 大麦叶基转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5.2 小麦叶基转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大麦叶基转化 | 第25-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4页 |
1.1.1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1.1.2 大麦品种 | 第25页 |
1.1.3 培养基 | 第25-26页 |
1.1.4 DNA提取试剂 | 第26-27页 |
1.1.5 Southern杂交试剂 | 第27-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1.2.1 大麦种子灭菌和剥胚 | 第28页 |
1.2.2 菌体PCR方法鉴定转化子 | 第28页 |
1.2.3 农杆菌介导的大麦叶基愈伤组织转化 | 第28-29页 |
1.2.4 叶基愈伤组织的筛选及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29页 |
1.2.5 转化苗的鉴定 | 第29-34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4-38页 |
2.1 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2.2 转化过程的不同处理结果 | 第35-36页 |
2.3 PPT涂抹结果 | 第36页 |
2.4 PCR鉴定 | 第36-37页 |
2.5 T_1代PCR鉴定 | 第37页 |
2.6 Southern blot鉴定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3.1 转化受体的再生能力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2 转化后再生能力下降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 第38-39页 |
3.3 超声波处理和真空处理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叶基转化 | 第40-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1.1.1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1.1.2 小麦品种 | 第40页 |
1.1.3 培养基 | 第40-4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1.2.1 再生实验方法 | 第41页 |
1.2.2 转化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再生结果 | 第42-44页 |
2.2 转化结果 | 第44-45页 |
2.2.1 PCR鉴定 | 第44页 |
2.2.2 Southern blot鉴定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3.1 转化受体再生能力和转化率的关系 | 第45页 |
3.2 分化培养基中加入TIBA的作用 | 第45-46页 |
3.3 分化培养中AgNO_3的意义 | 第46-47页 |
3.4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的优越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