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籼稻转基因技术体系优化及转甘蔗pepc基因后代的遗传学分析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写词(Abbreviation)第13-14页
引言第14-15页
1. 综述第15-24页
    1.1 植物转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1.1 农杆菌介导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16-18页
            1.1.1.1 根癌农杆菌的研究历史第16页
            1.1.1.2 农杆菌介导技术的原理第16-17页
            1.1.1.3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因素第17-18页
                1.1.1.3.1 外源基因供体的影响第17页
                1.1.1.3.2 转基因受体的影响第17-18页
        1.1.2 基因枪导入技术第18-19页
            1.1.2.1 基因枪导入技术研究历史第18页
            1.1.2.2 基因枪导入技术转化率及其影响因素第18-19页
                1.1.2.2.1 金属微粒对转化率的影响第18-19页
                1.1.2.2.2 DNA 沉淀辅助剂对转化率的影响第19页
                1.1.2.2.3 DNA 的浓度及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19页
                1.1.2.2.4 微弹速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19页
        1.1.3 其他转基因技术第19-20页
    1.2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第20-22页
        1.2.1 植物的光合途径第20-21页
        1.2.2 高光效育种研究第21-22页
    1.3 遗传转化与安全性第22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第22-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6页
    2.1 材料第24页
        2.1.1 质粒第24页
        2.1.2 菌株第24页
        2.1.3 工具酶及试剂第24页
        2.1.4 植物材料第24页
    2.2 方法第24-36页
        2.2.1 大肠杆菌DH5α和农杆菌EHA105 的质粒转化第24-26页
            2.2.1.1 大肠杆菌DH5α质粒转化第24-25页
            2.2.1.2 表达载体质粒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25-26页
        2.2.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26-28页
            2.2.2.1 培养基第26页
            2.2.2.2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第26-27页
            2.2.2.3 农杆菌转化水稻第27页
            2.2.2.4 抗性愈伤的继代与再生成完整植株第27-28页
        2.2.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28-35页
            2.2.3.1 PCR 检测第28-30页
                2.2.3.1.1 CTAB 提取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第28页
                2.2.3.1.2 标记基因Hyg 的PCR 检测第28-29页
                2.2.3.1.3 目的基因pepc 的PCR 检测第29-30页
            2.2.3.2 southern bolt 检测第30-35页
                2.2.3.2.1 Southern 杂交用试剂第30-31页
                2.2.3.2.2 Southern 杂交步骤第31-35页
        2.2.4 转基因后代的筛选第35-36页
            2.2.4.1 确定非转基因水稻的抗生素致死浓度第35页
            2.2.4.2 抗生素致死浓度下筛选可能的转基因水稻种子第35-36页
                2.2.4.2.1 种子消毒第35页
                2.2.4.2.2 培养液和抗生素的配置第35页
                2.2.4.2.3 转基因后代的筛选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3.1 甘蔗pepc 基因转导水稻航I 号第36-37页
        3.1.1 水稻抗性愈伤的筛选分化第36页
        3.1.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第36-37页
    3.2 转甘蔗pepc 基因籼稻恢复系N175T_1 代转基因材料的遗传学分析第37-42页
        3.2.1 确定水稻不同品种Hyg 致死浓度第37-38页
        3.2.2 在40mg/LHyg浓度下筛选N175可能的转基因T1代种子第38-39页
        3.2.3 N175T_1 代转基因株系的PCR 及Southern blot 检测第39-40页
            3.2.3.1 N175T_1 代转基因株系的PCR 检测第39页
            3.2.3.2 Southern blot 检测第39-40页
        3.2.4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光合速率测定第40-42页
4 讨论第42-46页
    4.1 航1 号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42-43页
    4.2 农杆菌侵染与抗性植株的再生第43页
    4.3 甘蔗pepc 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第43-44页
    4.4 工作的延续性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丁醇发酵工艺研究及丁醇产生菌分离与鉴定
下一篇:大麦和小麦叶基再生及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