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0 引言 | 第10-14页 |
0.1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0.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0.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0.3 完成工作量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0页 |
1.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4-16页 |
1.1.1 EW 向构造带 | 第14-15页 |
1.1.2 NE 向构造带 | 第15页 |
1.1.3 NNE 向构造带 | 第15-16页 |
1.1.4 NW 向构造带 | 第16页 |
1.2 区域地层 | 第16-19页 |
1.2.1 太古界胶东群 | 第17页 |
1.2.2 古元古界粉子山群 | 第17-18页 |
1.2.3 上中元古界蓬莱群 | 第18页 |
1.2.4 中生界白垩系 | 第18页 |
1.2.5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 第18-19页 |
1.3 区域火成岩 | 第19-20页 |
1.3.1 陆相火山岩 | 第19页 |
1.3.2 侵入岩 | 第19页 |
1.3.3 脉岩 | 第19-20页 |
2 招平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 第20-31页 |
2.1 招平断裂带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2.1.1 招平断裂构造演化 | 第21-22页 |
2.1.2 招平断裂地层 | 第22页 |
2.1.3 招平断裂岩浆岩 | 第22-23页 |
2.2 典型金矿区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 第23-26页 |
2.2.1 矿石结构 | 第24页 |
2.2.2 矿石构造 | 第24-25页 |
2.2.3 矿石类型 | 第25-26页 |
2.3 典型金矿区主要矿化及蚀变特征 | 第26-31页 |
2.3.1 玲珑金矿床 | 第27-28页 |
2.3.2 谢家沟金矿床 | 第28页 |
2.3.3 夏甸及大尹格庄金矿床 | 第28-31页 |
3 招平金成矿带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31-58页 |
3.1 流体包裹体分类 | 第31页 |
3.2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第31-33页 |
3.2.1 寄主矿物 | 第31页 |
3.2.2 包裹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及相态组成 | 第31-33页 |
3.2.3 包裹体的丰度和分布 | 第33页 |
3.3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 第33-47页 |
3.3.1 测温原理 | 第33-34页 |
3.3.2 包裹体温度测试条件 | 第34页 |
3.3.3 招平断裂带成矿流体温度条件 | 第34-41页 |
3.3.4 招平断裂带成矿流体的盐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 | 第41-47页 |
3.3.5 招平断裂带成矿流体测温小结 | 第47页 |
3.4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 第47-54页 |
3.4.1 成矿流体中阳离子特点 | 第47-50页 |
3.4.2 成矿流体中阴离子特点 | 第50-51页 |
3.4.3 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特点 | 第51-54页 |
3.5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54-57页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4 招平带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及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 第58-71页 |
4.1 稀土元素分析 | 第58-62页 |
4.2 微量元素分析 | 第62-64页 |
4.3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第64-65页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5-68页 |
4.5 流体成矿作用简析 | 第68-71页 |
5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