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建设管理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意义 | 第9页 |
1.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 第9-11页 |
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11-23页 |
2.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类 | 第11-13页 |
2.1.1 滑坡类型按主要因素划分 | 第11-12页 |
2.1.2 滑坡类型按其它因素划分 | 第12-13页 |
2.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征 | 第13-17页 |
2.2.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 | 第13-14页 |
2.2.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14-15页 |
2.2.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2.2.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影响范围大 | 第16-17页 |
2.2.5 地质灾害类型多,规模较小,危害大 | 第17页 |
2.2.6 地质灾害损失逐年增多,同时治理费用高 | 第17页 |
2.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分析 | 第17-23页 |
2.3.1 地貌 | 第17-18页 |
2.3.2 岩土体特征 | 第18-19页 |
2.3.3 江水岸边侵蚀 | 第19页 |
2.3.4 地下水活动 | 第19页 |
2.3.5 降雨 | 第19-20页 |
2.3.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0-23页 |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程序管理 | 第23-31页 |
3.1 地质灾害项目建议书差异管理 | 第24-25页 |
3.2 地质灾害项目勘察阶段差异管理 | 第25-28页 |
3.2.1 勘察报告内容管理 | 第25-27页 |
3.2.2 勘察报告的评审 | 第27页 |
3.2.3 勘察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27-28页 |
3.3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阶段差异管理 | 第28-31页 |
3.3.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 第28页 |
3.3.2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案 | 第28-29页 |
3.3.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 第29页 |
3.3.4 地灾项目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3.5 编制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的注意事项 | 第30-31页 |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实施与控制 | 第31-58页 |
4.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 第32-38页 |
4.1.1 进度的概念 | 第32页 |
4.1.2 地灾项目进度控制 | 第32-33页 |
4.1.3 案例分析 | 第33-38页 |
4.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 第38-41页 |
4.2.1 勘察设计质量控制 | 第38-40页 |
4.2.2 工程实施的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4.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控制 | 第41-50页 |
4.3.1 勘察阶段成本控制 | 第42页 |
4.3.2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 第42-45页 |
4.3.3 招标阶段投资控制 | 第45-49页 |
4.3.4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 第49-50页 |
4.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合同控制 | 第50-52页 |
4.4.1 合同交底工作 | 第51-52页 |
4.4.2 合同控制 | 第52页 |
4.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 第52-55页 |
4.5.1 风险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4.5.2 风险控制 | 第54-55页 |
4.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组织和信息控制 | 第55-58页 |
4.6.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组织的控制 | 第55-56页 |
4.6.2 加强信息沟通控制与预防建设 | 第56-58页 |
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预警与预防建设 | 第58-63页 |
5.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 | 第58页 |
5.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 第58-59页 |
5.3 建立两套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 第59-60页 |
5.4 抓好预防地灾发生的工程建设 | 第60页 |
5.5 主要措施 | 第60-63页 |
6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