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股东权益侵害及保护措施--以Y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3 本文创新性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18页 |
2.1 中小股东权益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中小股东的范围界定 | 第16页 |
2.1.2 中小股东的权益体现 | 第16-17页 |
2.2 相关权益理论 | 第17-18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3 中小股东权益侵害案例分析 | 第18-26页 |
3.1 Y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背景以及现状 | 第18页 |
3.2 选择Y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 第18-19页 |
3.3 Y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形式 | 第19-23页 |
3.3.1 长期不发放股利 | 第19-20页 |
3.3.2 内幕交易 | 第20页 |
3.3.3 股东大会通过争议性收购决议 | 第20-21页 |
3.3.4 注入不良资产 | 第21-22页 |
3.3.5 高额的高管薪酬 | 第22-23页 |
3.3.6 关联方交易 | 第23页 |
3.4 行业中存在的其他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形式 | 第23-25页 |
3.4.1 披露虚假信息,剥夺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 第24页 |
3.4.2 大股东长期占用公司资金 | 第24页 |
3.4.3 违规担保 | 第24-25页 |
3.5 当前我国中小股东权益受到的主要侵害 | 第25-26页 |
4 中小股东权益受到侵害的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4.1 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 | 第26页 |
4.2 中小股东本身存在的原因 | 第26-27页 |
4.2.1 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心态 | 第26页 |
4.2.2 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成本过高 | 第26-27页 |
4.2.3 中小股东维权意识较弱 | 第27页 |
4.3 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4.3.1 股东大会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4.3.2 董事会形同虚设 | 第28页 |
4.3.3 监事会监管不力 | 第28页 |
4.4 中小股东无法获取必要信息 | 第28-29页 |
4.5 股东现金流与股东控制权不匹配 | 第29页 |
4.6 监督体系和法律体制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5 加强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31-37页 |
5.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31-32页 |
5.1.1 适度削减国有股持股比例 | 第31页 |
5.1.2 吸引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 | 第31-32页 |
5.1.3 完善股票期权制 | 第32页 |
5.2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32-34页 |
5.2.1 完善股东大会制度 | 第32-33页 |
5.2.2 完善董事会制度 | 第33页 |
5.2.3 完善监事会制度 | 第33-34页 |
5.3 健全外部监督体系 | 第34-35页 |
5.3.1 媒体监督 | 第34页 |
5.3.2 注册会计师监督 | 第34-35页 |
5.3.3 中小股东监督 | 第35页 |
5.4 完善法律制度和赔偿机制 | 第35-36页 |
5.5 加强信息披露维护中小股东知情权 | 第36页 |
5.6 设立专门保护机构,促进基金投资机构发展 | 第36页 |
5.7 建立强制分配股利诉讼制度 | 第36-37页 |
6 总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