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关于隧道工程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关于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研究 | 第19-22页 |
1.2.3 关于隧道衬砌外水压力研究 | 第22-23页 |
1.2.4 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经济技术问题 | 第23-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影响因素分析及渗流分析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2.1 裂隙岩体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2.1.1 不可控因素 | 第27-29页 |
2.1.2 可控因素 | 第29页 |
2.2 渗流分析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2.2.1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 第29-31页 |
2.2.2 SEEP/W模块基本理论 | 第31-37页 |
3 施工阶段隧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7-113页 |
3.1 隧道施工期间地下水资源及水位变化规律 | 第37-52页 |
3.1.1 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37-41页 |
3.1.2 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渗流规律 | 第41-48页 |
3.1.3 地下水位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 | 第48-50页 |
3.1.4 地下水资源流失量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3.1.5 隧道排水影响范围(半径)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3.2 不可控因素对施工阶段隧道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52-72页 |
3.2.1 降雨季节变化因素对隧道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第52-57页 |
3.2.2 含水层渗透特性对隧道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第57-72页 |
3.3 可控因素对施工阶段隧道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72-110页 |
3.3.1 隧道基本特征因素的影响 | 第73-76页 |
3.3.2 施工方法及施工时间的影响 | 第76-87页 |
3.3.3 工程措施及施工质量的影响 | 第87-110页 |
3.3.3.1 喷射混凝土厚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3.3.3.2 喷射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88-91页 |
3.3.3.3 喷射混凝土局部渗漏的影响 | 第91-103页 |
3.3.3.4 地层注浆加固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3.3.3.5 隔断墙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3.4 小结 | 第110-113页 |
4 运营阶段隧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规律及地下水恢复研究 | 第113-141页 |
4.1 不可控因素对运营阶段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113-116页 |
4.1.1 降雨季节变化因素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1.2 含水层渗透特性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4.2 可控因素对运营阶段隧道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116-130页 |
4.2.1 隧道基本特征因素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2.2 施工方法及施工时间的影响 | 第117页 |
4.2.3 工程措施及施工质量的影响 | 第117-130页 |
4.2.3.1 喷射混凝土厚度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4.2.3.2 喷射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4.2.3.3 喷射混凝土局部渗漏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4.2.3.4 地层注浆加固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4.2.3.5 隔断墙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4.2.3.6 二衬局部渗漏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4.2.3.7 排水盲管堵塞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4.3 运营阶段地下水恢复研究 | 第130-138页 |
4.3.1 地下水恢复程度及时间的定义 | 第130-131页 |
4.3.2 地下水位下降及恢复过程模拟分析 | 第131-132页 |
4.3.3 不可控因素对地下水恢复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5页 |
4.3.4 可控因素对地下水恢复的影响分析 | 第135-138页 |
4.4 小结 | 第138-141页 |
5 地下水环境变化对隧道衬砌背后水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141-175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141-142页 |
5.2 “全包”防水衬砌背后水压力分布规律 | 第142-144页 |
5.3 “半包”防水衬砌背后水压力分布规律 | 第144-147页 |
5.4 注浆加固对“半包”防水水压力及水环境的影响 | 第147-154页 |
5.5 倾斜岩层对“半包”防水水压力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5.6 盲管堵塞对“半包”防水水压力的影响 | 第156-164页 |
5.7 “半包”防水仰拱高水压力问题 | 第164-168页 |
5.8 “限量排放”对水压力的影响 | 第168-172页 |
5.9 小结 | 第172-175页 |
6 裂隙岩体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 第175-191页 |
6.1 评价目标 | 第175页 |
6.2 评价指标 | 第175-177页 |
6.3 评价方法及权重确定 | 第177-181页 |
6.3.1 评价方法 | 第177页 |
6.3.2 各评价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7-178页 |
6.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78-181页 |
6.4 评价技术体系 | 第181-189页 |
6.4.1 施工阶段隧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负效应评价 | 第181-183页 |
6.4.2 运营阶段隧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负效应评价 | 第183-186页 |
6.4.3 运营阶段地下水环境变化对隧道结构影响负效应评价 | 第186-188页 |
6.4.4 “限量排放”必要性评价 | 第188-189页 |
6.5 小结 | 第189-191页 |
7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91-243页 |
7.1 石太客运专线石板山隧道 | 第191-217页 |
7.1.1 工程概况 | 第191-198页 |
7.1.2 石板山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评价 | 第198-214页 |
7.1.2.1 水文地质参数反演确定 | 第198-199页 |
7.1.2.2 隧道二维稳态及瞬态渗流分析 | 第199-202页 |
7.1.2.3 隧道区域三维稳态渗流分析 | 第202-208页 |
7.1.2.4 隧道影响区域内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及影响评价 | 第208-212页 |
7.1.2.5 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预测及评价等级 | 第212-214页 |
7.1.3 地下水环境保护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第214-217页 |
7.1.3.1 隧道防水和地下水环境保护设计 | 第214-215页 |
7.1.3.2 径向注浆堵水施工技术 | 第215页 |
7.1.3.3 帷幕注浆堵水施工技术 | 第215-216页 |
7.1.3.4 防水板、二次衬砌及施工缝防水 | 第216-217页 |
7.1.4 小结 | 第217页 |
7.2 贵广铁路东科岭隧道 | 第217-243页 |
7.2.1 工程概况 | 第217-221页 |
7.2.2 东科岭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评价 | 第221-233页 |
7.2.2.1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 第221-222页 |
7.2.2.2 井点降水效果分析及测试 | 第222-226页 |
7.2.2.3 围岩失水、流砂情况测试 | 第226-228页 |
7.2.2.4 围岩压力及二衬接触压力测试 | 第228-231页 |
7.2.2.5 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预测及评价等级 | 第231-233页 |
7.2.3 地下水环境保护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 第233-241页 |
7.2.3.1 地下水恢复技术研究 | 第233-239页 |
7.2.3.2 地层水砂流失处理技术 | 第239-240页 |
7.2.3.3 浅埋段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 第240页 |
7.2.3.4 浅埋段隧道防排水技术 | 第240-241页 |
7.2.4 小结 | 第241-243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243-24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43-24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45-246页 |
8.3 展望 | 第246-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5页 |
作者简历 | 第255-2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