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控制面源污染的分流制雨水调蓄池优化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雨水调蓄池的介绍第15-19页
        1.2.1 雨水调蓄池的作用和功能第15页
        1.2.2 雨水调蓄池的分类第15-18页
        1.2.3 用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分流制雨水调蓄池的一般形式第18-19页
    1.3 国内外雨水调蓄池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3 国内外常用的控制面源污染分流制雨水调蓄池计算方法第22-24页
        1.3.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9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26页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6-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控制面源污染雨水调蓄池设计影响因素分析第29-37页
    2.1 城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特征第29-30页
    2.2 面源污染物在地面的积聚过程第30-32页
    2.3 面源污染物的雨水冲刷过程第32-35页
        2.3.1 地面污染物的冲刷过程第32-34页
        2.3.2 影响面源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第34-35页
    2.4 目标面源污染物的削减比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控制面源污染雨水调蓄池优化设计研究第37-63页
    3.1 本章思路第37页
    3.2 雨水调蓄池优化设计公式的构建第37-47页
        3.2.1 优化设计公式的推求第37-42页
        3.2.2 设计条件影响分析第42-47页
    3.3 设计公式关键参数确定的技术方法第47-49页
        3.3.1 综合冲刷系数 k’的实验监测方法第48-49页
        3.3.2 参数 A、B、C 的实验方法第49页
    3.4 调蓄池下游设施设计、校核方法第49-55页
        3.4.1 新建工程调蓄池下游设施设计方法第50-54页
        3.4.2 改造工程调蓄池下游设施校核方法第54-55页
    3.5 地区面源污染削减率确定方法及原则第55-56页
    3.6 雨水调蓄池设计优化决策分析第56-59页
        3.6.1 初期雨水调蓄池优化决策理论第56-57页
        3.6.2 初期雨水调蓄池优化决策模型建立第57-59页
    3.7 调蓄池运行后评估方法和原则第59页
    3.8 分流制体制下面源污染控制调蓄池计算技术框架第59-61页
    3.9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案例分析第63-81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63-64页
        4.1.1 气候条件第63页
        4.1.2 区域地形、用地性质以及人口情况第63-64页
    4.2 面源污染控制调蓄池方案的提出第64-66页
        4.2.1 排水体制第64页
        4.2.2 区域地形特点第64-65页
        4.2.3 面源污染控制调蓄池设置方案第65-66页
    4.3 雨水调蓄池设计第66-72页
        4.3.1 区域下垫面及汇水面积的划分第66页
        4.3.2 关键参数的确定第66-70页
        4.3.3 两方案设计内容第70-71页
        4.3.4 方案优化决策第71-72页
    4.4 设计条件影响程度分析第72-76页
        4.4.1 正交试验因素的确定第72-73页
        4.4.2 正交试验安排与计算第73-75页
        4.4.3 数据分析第75-76页
    4.5 提升污染削减率的可能性分析第76-78页
    4.6 优化设计方案与常规设计方案比较第78-79页
    4.7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其他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措施探讨第81-89页
    5.1 控制面源污染工程评估后改造思路第81-83页
        5.1.1 评估后改造的其他工程措施应用思路第81-82页
        5.1.2 控制面源污染与低影响度开发技术和谐统一第82-83页
    5.2 绿色屋顶对污染物的削减第83-84页
    5.3 透水路面对污染物的削减第84-86页
    5.4 植草浅沟对污染物的削减第86-87页
    5.5 雨水调蓄池池体改造对污染物去除的增强第87-88页
    5.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3页
    6.1 结论第89-90页
    6.2 展望第90-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秸秆打捆注肥机改进与设计
下一篇:面向LabVIEW和PXI平台的汽车部件性能测试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