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定罪量刑程序概述 | 第9-12页 |
一、定罪量刑概述 | 第9-10页 |
(一) 定罪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 第9页 |
(二) 量刑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 第9-10页 |
二、定罪量刑程序的分类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大陆法系的程序合一模式——以德国为视角 | 第12-16页 |
一、一则案例在德国 | 第12-14页 |
(一) 案例简介 | 第12页 |
(二) 德国处理程序 | 第12-14页 |
二、定罪量刑程序合一模式的特点 | 第14-15页 |
三、定罪量刑程序合一模式的优劣性 | 第15-16页 |
第三章 英美法系的程序分离模式——以美国为视角 | 第16-22页 |
一、同一则案例在美国 | 第16-19页 |
(一) 定罪阶段 | 第16-18页 |
(二) 量刑阶段 | 第18-19页 |
二、定罪量刑程序分离模式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三、定罪量刑程序分离模式的优劣性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我国定罪量刑程序模式现状及改革的意义——回归中国 | 第22-28页 |
一、我国定罪量刑程序现状 | 第22-25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23-25页 |
二、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价值意义 | 第25-28页 |
(一) 定罪和量刑在证据环节的不同要求决定二者不能合二为一 | 第25页 |
(二) 有效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需 | 第25-26页 |
(三) 量刑请求权是公诉权的应有之义 | 第26页 |
(四) 解决刑事辩护不充分,被告人诉讼地位低的问题 | 第26-27页 |
(五) 程序分离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 第27-28页 |
第五章 中国定罪量刑程序模式的优化设计 | 第28-34页 |
一、整体制度构建 | 第28-30页 |
(一) 被告人认罪的案件 | 第29页 |
(二) 被告人不认罪或者辩护人做无罪辩护的案件 | 第29-30页 |
二、配套制度设计 | 第30-33页 |
(一) 确立定罪和量刑二元的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 | 第30-31页 |
(二) 建立社会调查员和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 第31-32页 |
(三) 公诉人量刑建议权及辩护人量刑答辩权和建议权的规范化 | 第32页 |
(四) 引入被害人影响陈述环节 | 第32-33页 |
三、实践中的尝试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