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物理理答环节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2 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界定 | 第13-16页 |
2.1 高中物理特点 | 第13页 |
2.2 课堂观察 | 第13-14页 |
2.3 课堂提问 | 第14-15页 |
2.4 理答 | 第15-16页 |
3 课堂观察的实施 | 第16-22页 |
3.1 高中物理课堂观察对象和内容的确定 | 第16页 |
3.2 物理课堂观察表的制作 | 第16-17页 |
3.3 教师理答行为观察结果 | 第17-22页 |
4 物理教师理答行为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2-26页 |
4.1 调查对象的选取及调查表的制作 | 第22页 |
4.2 调查数据结果 | 第22-23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5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中物理理答原则及策略 | 第26-34页 |
5.1 影响理答的因素 | 第26-27页 |
5.2 理答原则 | 第27-32页 |
5.2.1 多元评价原则 | 第27-28页 |
5.2.2 导向性与探问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29页 |
5.2.3 高度肯定原则 | 第29页 |
5.2.4 因材施教的评价原则 | 第29页 |
5.2.5 规范科学性,正确归因 | 第29-31页 |
5.2.6 尊重原则 | 第31页 |
5.2.7 提问适度原则 | 第31页 |
5.2.8 示范性原则 | 第31-32页 |
5.3 理答策略 | 第32-34页 |
5.3.1 准备性策略 | 第32-33页 |
5.3.2 提高人格魅力 | 第33页 |
5.3.3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交流 | 第33-34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34-35页 |
6.1 结论 | 第34页 |
6.2 反思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