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45页 |
1.1 铁吸收机制 | 第17-22页 |
1.2 铁在植物体内的长矩离运输 | 第22-26页 |
1.3 植物细胞内铁的运输 | 第26-28页 |
1.3.1 叶绿体内铁的转运 | 第26-27页 |
1.3.2 线粒体内铁的转运 | 第27-28页 |
1.4 植物体内铁的储存和再利用 | 第28-32页 |
1.4.1 根系质外体铁的再利用 | 第28-29页 |
1.4.2 液泡中铁的再利用 | 第29-32页 |
1.5 植物缺铁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 | 第32-44页 |
1.5.1 植物缺铁信号来源 | 第32-34页 |
1.5.2 缺铁响应的转录因子调控过程 | 第34-37页 |
1.5.3 缺铁响应的化学信号分子调控过程 | 第37-44页 |
1.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2章:问题提出、技术路线和拟解决问题 | 第45-48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45-47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47页 |
2.3 拟解决的问题 | 第47-48页 |
第3章 拟南芥对缺铁胁迫响应的基因表达谱解析 | 第48-67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3.2.1 供试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49页 |
3.2.2 样品制备和测序 | 第49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3页 |
3.3.1 拟南芥缺铁表型及生长 | 第50-51页 |
3.3.2 拟南芥根系缺铁诱导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第51-63页 |
3.4 讨论 | 第63-67页 |
第4章 缺铁诱导积累的蔗糖对植物耐缺铁响应的调控作用 | 第67-91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4.2.1 供试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68-69页 |
4.2.2 根高铁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69页 |
4.2.3 基因表达分析 | 第69页 |
4.2.4 糖含量分析 | 第69-70页 |
4.2.5 铁含量测定 | 第70页 |
4.2.6 叶绿素含量测定和β-Glucuronidase(GUS)染色分析 | 第70页 |
4.2.7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6页 |
4.3.1 缺铁对根中蔗糖含量的影响及外源蔗糖处理对耐缺铁响应的增强作用 | 第71-74页 |
4.3.2 遮光处理或蔗糖转运基因SUC2突变对耐缺铁响应的抑制作用 | 第74-77页 |
4.3.3 SUC2过表达对耐缺铁响应的增强作用 | 第77-78页 |
4.3.4 蔗糖对植物缺铁耐性的调控 | 第78-81页 |
4.3.5 FIT转录因子在蔗糖调控植物耐缺铁响应中的作用 | 第81-83页 |
4.3.6 蔗糖对植物耐缺铁响应的调控依赖于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 | 第83-86页 |
4.4 讨论 | 第86-91页 |
第5章 缺铁诱导产生的NO对番茄根系质外体铁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91-110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2-96页 |
5.2.1 供试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92页 |
5.2.2 NO含量原位测定 | 第92页 |
5.2.3 细胞壁组分提取和多糖含量测定 | 第92-93页 |
5.2.4 铁含量测定 | 第93-94页 |
5.2.5 质外体铁含量测定 | 第94页 |
5.2.6 木质部汁液收集及铁含量测定 | 第94页 |
5.2.7 细胞壁吸附解析动力学 | 第94-95页 |
5.2.8 果胶甲酯酶活性测定 | 第95页 |
5.2.9 果胶甲酯化程度测定 | 第95-96页 |
5.2.10 数据分析 | 第9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5页 |
5.3.1 缺铁对NO生成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2 外源NO供体或清除剂处理对根系质外体铁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5.3.3 外源NO供体处理对植物铁稳态平衡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4 外源NO供体处理对细胞壁中铁含量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3.5 外源NO处理对根细胞壁合成及其对铁吸附解析能力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5.4 讨论 | 第105-110页 |
5.4.1 NO增加缺铁根系中质外体铁的积累 | 第105-107页 |
5.4.2 不同铁营养条件下NO影响根质外体铁积累的可能机制 | 第107-108页 |
5.4.3 果胶中铁含量的增加与果胶甲酯化程度降低有关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