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6-21页 |
1.1 工业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及背景 | 第16-18页 |
1.2 立题依据及技术遴选 | 第18-19页 |
1.3 课题目标 | 第19-20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2.1 干法及半干法烟气联合脱硫脱硝工艺介绍 | 第21-24页 |
2.1.1 电子束照射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21-22页 |
2.1.2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22-23页 |
2.1.3 固相吸附催化法联合脱硫脱硝工艺 | 第23-24页 |
2.2 湿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及氮氧化物氧化技术介绍 | 第24-33页 |
2.2.1 络合法湿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25-26页 |
2.2.2 还原型湿法联合脱硫脱硝工艺 | 第26-27页 |
2.2.3 氧化结合湿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27-33页 |
2.3 有机胺湿法脱硫、脱硝技术介绍 | 第33-37页 |
2.3.1 有机胺脱硫工艺 | 第33-34页 |
2.3.2 有机胺吸收氮氧化物过程研究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及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3 实验装置、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3.1 臭氧氧化过程原位红外光谱测试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1.1 配气系统及方法 | 第39页 |
3.1.2 红外气体分析装置及方法 | 第39-40页 |
3.1.3 烟气测试装置 | 第40页 |
3.2 气相氧化协同填料吸收装置、材料和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3.2.1 配气系统及方法 | 第40-41页 |
3.2.2 填料吸收装置及方法 | 第41页 |
3.2.3 气相及液相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第41页 |
3.3 气相氧化协同鼓泡吸收装置、材料和分析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3.3.1 鼓泡吸收装置及方法 | 第41-42页 |
3.3.2 气相及液相参数测试装置及方法 | 第42页 |
3.4 主要实验气体、药品及仪器 | 第42-43页 |
3.5 联合吸收效率的计算 | 第43-45页 |
4 臭氧同时氧化NO_x与SO_2的原位红外光谱机理研究 | 第45-60页 |
4.1 构建气相氧化反应体系 | 第45-48页 |
4.2 臭氧单独氧化NO_x的原位红外光谱机理研究 | 第48-53页 |
4.2.1 臭氧注入浓度对氧化结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气相反应温度对氧化结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臭氧对NO的单独氧化过程反应路径及机理分析 | 第50-53页 |
4.3 臭氧单独氧化SO_2的原位红外光谱机理研究 | 第53-54页 |
4.4 臭氧同时氧化NO_x与SO_2的原位红外光谱机理研究 | 第54-59页 |
4.4.1 臭氧初始浓度对同时氧化混合烟气结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2 反应温度对同时氧化混合烟气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3 臭氧对NO_x与SO_2同时氧化过程反应路径及机理分析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臭氧氧化后烟气在常见吸收剂中吸收基础参数研究 | 第60-68页 |
5.1 臭氧氧化后混合烟气在水中的吸收参数研究 | 第60-64页 |
5.1.1 进口臭氧浓度对水吸收NO_x的效率影响 | 第60-61页 |
5.1.2 进口臭氧浓度对水同时吸收NO_X与SO_2的效率影响 | 第61-62页 |
5.1.3 烟气种类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2页 |
5.1.4 吸收液相循环量对NO_x的吸收效率影响 | 第62-63页 |
5.1.5 水吸收循环吸收过程下的离子累积情况 | 第63-64页 |
5.2 臭氧氧化后混合烟气在酸、碱中的吸收参数研究 | 第64-67页 |
5.2.1 不同浓度硝酸对NO_x氧化产物的吸收效率影响 | 第64-65页 |
5.2.2 Ca(OH)_2对不同氧化态的NO_x吸收效率研究 | 第65-66页 |
5.2.3 不同碱性吸收剂的同时脱硫脱硝性能对比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臭氧氧化结合镁基湿法吸收工艺的工艺参数及吸收机理研究 | 第68-79页 |
6.1 构建氧化镁浆液的吸收反应过程 | 第68-70页 |
6.2 工艺参数对氧化镁联合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 | 第70-73页 |
6.2.1 臭氧起始浓度的影响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2 MgO浆液浓度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6.2.3 吸收浆液pH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4 烟气中SO_2浓度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73页 |
6.3 臭氧结合镁基湿法吸收工艺的吸收机理研究 | 第73-78页 |
6.3.1 低氧化态NO_x在MgO浆液中的吸收过程 | 第74-75页 |
6.3.2 高氧化态NO_x在MgO浆液中的吸收过程 | 第75-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7 臭氧结合镁基湿法吸收工艺--三乙醇胺添加剂的研究 | 第79-94页 |
7.1 添加TEA后联合脱硫脱硝效率的工艺参数影响研究 | 第79-85页 |
7.1.1 添加TEA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7.1.2 不同添加剂类型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7.1.3 pH值对添加TEA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7.1.4 TEA浓度对NO_x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7.1.5 SO_2浓度对NO_x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83页 |
7.1.6 吸收过程中的离子累积情况 | 第83-85页 |
7.2 添加TEA促进联合脱硫脱硝效率的机理研究 | 第85-93页 |
7.2.1 TEA吸收过程分析 | 第85-89页 |
7.2.2 TEA吸收机理分析 | 第89-9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8 臭氧结合镁基湿法吸收工艺--抗坏血酸添加剂的研究 | 第94-104页 |
8.1 抗氧化剂筛选及工艺参数研究 | 第94-100页 |
8.1.1 不同抗氧化剂对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4-96页 |
8.1.2 抗坏血酸浓度对NO_x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8.1.3 烟气含氧量对添加抗坏血酸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7-98页 |
8.1.4 pH值对添加抗坏血酸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8.1.5 液相温度对添加抗坏血酸联合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8.2 添加抗坏血酸后联合脱硫脱硝效率的机理研究 | 第100-103页 |
8.2.1 吸收过程中的离子累积情况 | 第100-101页 |
8.2.2 抗坏血酸促进吸收机理分析 | 第101-103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04-106页 |
9.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