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 小麦赤霉病 | 第10-13页 |
1.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 第10-11页 |
1.2 赤霉病的发病原因 | 第11-12页 |
1.3 发病症状 | 第12-13页 |
1.4 小麦赤霉病鉴别 | 第13页 |
1.4.1 病穗鉴别 | 第13页 |
1.4.2 病粒鉴别 | 第13页 |
2 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3 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 | 第14-17页 |
3.1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类型研究 | 第14-15页 |
3.2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接种菌株研究 | 第15-16页 |
3.3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鉴定接种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3.4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评价指标 | 第17页 |
4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5 本实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8页 |
1 引言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小麦资源抗赤霉病性的田间鉴定 | 第21-23页 |
2.1.1 试验地点与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2.1.2 鉴定圃设置 | 第22页 |
2.1.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 第22页 |
2.1.4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5 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和QTL分析 | 第23-26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2.2.3 微卫星引物扩增 | 第25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1 小麦资源抗赤霉病性的鉴定 | 第26-31页 |
3.1.1 抗扩展能力的比较 | 第28-30页 |
(1) 病小穗率的比较 | 第28-30页 |
(2) 病情指数比较 | 第30页 |
3.1.2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第30-31页 |
3.2 小麦赤霉病抗性的SSR标记和QTL分析结果 | 第31-34页 |
3.2.1 小麦亲本多态SSR引物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聚类分析 | 第32页 |
3.2.3 利用新SSR引物分析 | 第32-3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4-38页 |
4.1 L6系列以及MY11,望水白,苏麦3号,YU25,南大2419的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第34-36页 |
4.2 抗性OTL位点比较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