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次第10-12页
1 绪论第12-42页
   ·研究缘起第12-20页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0-23页
   ·文献综述第23-42页
     ·诗歌史研究第23-33页
     ·"诗缘情"研究第33-42页
2 缘情诗前史第42-83页
   ·《诗经》抒情的公共性倾向第42-56页
     ·创作与结集的非个人化目的第42-46页
     ·公共情感与抒情主人公的缺席第46-52页
     ·公开传播与公共文本定性第52-56页
   ·《楚辞》个体抒情的自觉第56-62页
   ·从言志到缘情:汉诗的转折意义第62-83页
     ·时序悲叹和感伤基调第64-69页
     ·私人化真情实感的出现第69-75页
     ·五言徒诗逐渐成型第75-83页
3 《古诗十九首》与感物缘情模式的形成第83-120页
   ·普世情感的个体化表达第83-93页
   ·抑比兴与性别角色技术第93-105页
     ·性别角色换位与情感节奏之形成第94-98页
     ·性别角色个体性的自觉与选择权能第98-101页
     ·性别角色同时并存与诗歌当下性品格之凸显第101-105页
   ·情景组织:弃比兴而尊物感第105-120页
     ·《十九首》的景(物)/情结构第105-109页
     ·弃比兴而尊物感第109-115页
     ·感物缘情模式的奠定第115-120页
4 建安诗歌志与乐府体的回归和改造第120-152页
   ·英雄主义悲情第120-130页
   ·乐府徒诗化与徒诗乐府化第130-138页
   ·缘情诗题材、体类的拓展第138-152页
     ·游仙诗的抒情化第139-143页
     ·游宴诗与时序悲感第143-147页
     ·杂诗的诗学史意义第147-152页
5 玄学对缘情诗的双重影响第152-191页
   ·玄学与魏晋崇情思潮第152-160页
   ·玄言入诗与缘情诗主题的变化第160-171页
     ·情与理两种主题的纠葛第160-167页
     ·时序主题玄理化第167-171页
   ·太康感物诗的审美分析第171-182页
     ·感物诗概说第171-173页
     ·情、物特点及二者之关系第173-177页
     ·"物感"与"物色"辨:兼论缘情诗与山水诗的关系第177-182页
   ·玄风所被与缘情诗的式微第182-191页
6 结语第191-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4页
作者简历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适诗学批判
下一篇: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