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二、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 第13-18页 |
三、论题的创新点及研究脉络 | 第18-19页 |
四、资料使用介绍 | 第19-21页 |
五、研究架构安排 | 第21页 |
六、其它问题的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诗分新旧:民国前二十五年的诗坛概论 | 第23-54页 |
引言 | 第23-28页 |
第一节 民国前二十五年的旧诗人与旧诗派 | 第28-32页 |
第二节 新文人对旧诗的态度及新旧诗坛之往来 | 第32-54页 |
一、新青年同人:以胡适、鲁迅、沈尹默为例 | 第33-39页 |
二、初期白话诗人:以俞平伯、朱自清为例 | 第39-44页 |
三、新月派诗人:以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为例 | 第44-54页 |
第二章 潜对话与间接对话:光宣之际旧诗人对新诗及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 第54-86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第一节 同光体等旧诗人对新诗及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 第55-62页 |
第二节 章太炎:无韵非诗与不可强判文言白话 | 第62-69页 |
一、对白话文的态度 | 第62-64页 |
二、对白话文运动的态度 | 第64-69页 |
第三节 梁启超:从极好"趋新"到回归传统 | 第69-80页 |
一、与新文化同人的合与分 | 第69-72页 |
二、对新诗的看法 | 第72-75页 |
三、对白话文运动的批评 | 第75-80页 |
第四节 王国维:通达的诗体观念与本位主义的文化心态 | 第80-86页 |
一、从诗体代兴观看其对新诗的态度 | 第80-83页 |
二、对新思潮的担忧 | 第83-86页 |
第三章 直接对话:南社与学衡文人的新诗观 | 第86-134页 |
引言 | 第86-89页 |
第一节 以"革命"论诗:柳亚子对新诗的态度 | 第89-93页 |
第二节 以"时代"论诗:林庚白对新诗的态度 | 第93-99页 |
第三节 同光体影响下的诗学观:胡先骗对新诗的态度 | 第99-105页 |
一、"反新文学运动最烈" | 第99-102页 |
二、坚定的宋诗派 | 第102-105页 |
第四节 "彷徨于新旧文学之间":胡怀琛的"新派诗说" | 第105-115页 |
一、胡怀琛其人 | 第105-107页 |
二、"诗是表情的文字" | 第107-109页 |
三、"诗是有音节而能唱叹的文字" | 第109-113页 |
四、"新派诗说"的缺陷 | 第113-115页 |
第五节 格律之形式与浪漫之情感:吴宓的新诗观 | 第115-122页 |
一、对新诗不讲格律的批评 | 第115-117页 |
二、徐志摩与吴宓新诗观之转变 | 第117-118页 |
三、诗观的浪漫主义本质 | 第118-122页 |
第六节 新诗的另一种路径:吴芳吉的"白屋体" | 第122-134页 |
一、对新文学的纠偏 | 第122-126页 |
二、"白屋体"的形式特征 | 第126-129页 |
三、以《婉容词》为例的分析 | 第129-132页 |
四、在诗坛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第四章 从对立到互通:新旧语境中的六个诗学关键词 | 第134-194页 |
引言 | 第134-138页 |
第一节 时代 | 第138-148页 |
一、新旧诗坛对诗的"时代性"问题之见解 | 第138-141页 |
二、旧诗人对新诗抒情问题的批评 | 第141-144页 |
三、史与志:民国旧诗的抒情特征 | 第144-148页 |
第二节 人生 | 第148-157页 |
一、"人生论"成为新诗潮 | 第148-150页 |
二、旧诗坛的纠偏及意义 | 第150-157页 |
第三节 诗体 | 第157-168页 |
一、新文学界对中国诗史的解构 | 第157-161页 |
二、旧诗人的诗体观 | 第161-165页 |
三、新旧诗人诗体观念之相契 | 第165-168页 |
第四节 用典 | 第168-176页 |
一、清末至五四关于诗的用典之争 | 第168-170页 |
二、旧诗人对于用典的看法 | 第170-173页 |
三、用典作为诗的现代基质 | 第173-176页 |
第五节 用韵 | 第176-186页 |
一、"无韵非诗" | 第176-181页 |
二、新韵与旧韵 | 第181-186页 |
第六节 意象 | 第186-194页 |
一、旧诗体式的限制与新诗活力的体现 | 第186-191页 |
二、传统意象的延续与激活 | 第191-194页 |
结论 | 第19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21页 |
附录: 民国前二十五年诗坛系年简编(1912-1937) | 第221-244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