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页岩岩相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2 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研究区国内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5-26页 |
1.5 主要认识成果及创新点 | 第26-29页 |
1.5.1 主要认识成果 | 第26-28页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9-37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29-32页 |
2.2 沾化凹陷的地层组成 | 第32-33页 |
2.3 东营凹陷的地层组成 | 第33-35页 |
2.4 构造演化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沾化凹陷页岩岩相划分及特征 | 第37-55页 |
3.1 概况 | 第37-39页 |
3.2 沙三段下亚段页岩特征 | 第39-42页 |
3.3 岩相特征 | 第42-46页 |
3.3.1 块状灰质页岩相 | 第42-44页 |
3.3.2 纹层状灰质页岩相 | 第44-46页 |
3.4 岩相的成因分析 | 第46-49页 |
3.4.1 块状灰质页岩相 | 第46-47页 |
3.4.2 纹层状灰质页岩 | 第47-49页 |
3.5 气候对页岩沉积过程的控制 | 第49-50页 |
3.6 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有机质的富集机理 | 第50-55页 |
第四章 东营凹陷页岩岩相划分及特征 | 第55-78页 |
4.1 沙四段上亚段页岩特征 | 第55-59页 |
4.2 岩相特征 | 第59-64页 |
4.2.1 蒸发岩薄夹层页岩相 | 第59-60页 |
4.2.2 含粉砂富粘土质页岩相 | 第60-62页 |
4.2.3 纹层状灰质页岩相 | 第62页 |
4.2.4 块状灰质页岩相 | 第62-64页 |
4.3 岩相组合 | 第64-65页 |
4.4 LA 3 中的变形构造分析 | 第65-67页 |
4.5 岩相组合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4.6 岩相成因分析 | 第69-72页 |
4.6.1 蒸发岩薄夹层页岩相 | 第69页 |
4.6.2 含粉砂富粘土质页岩相 | 第69-70页 |
4.6.3 纹层状灰质页岩相 | 第70-71页 |
4.6.4 块状灰质页岩相 | 第71-72页 |
4.7 伸展构造的沉积变形响应 | 第72-73页 |
4.8 岩相发育与层序耦合关系及其演化背景分析 | 第73-75页 |
4.9 沉积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 第75-78页 |
第五章 中-晚始新世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学响应 | 第78-92页 |
5.1 概述 | 第78-80页 |
5.2 页岩岩石学、矿物学和主量元素分析 | 第80页 |
5.3 页岩稳定C、O同位素分析 | 第80-81页 |
5.4 变化阶段划分 | 第81-82页 |
5.5 碳酸盐氧同位素的指代意义 | 第82-88页 |
5.5.1 成岩作用的排除和蒸发作用的评估 | 第82-85页 |
5.5.2 大气降雨对碳酸盐 δ18O值的影响 | 第85-86页 |
5.5.3 种类1样品中 δ18O值的解释 | 第86-88页 |
5.6 中国东部中-晚始新世东亚季风的特征及其沉积学响应 | 第88-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