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5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第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9页 |
1.2.1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1.2.1.1 卡林型金矿床定义及主要矿化特征 | 第22-24页 |
1.2.1.2 成矿时代 | 第24-25页 |
1.2.1.3 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 | 第25-26页 |
1.2.1.4 矿床成因模式 | 第26-31页 |
1.2.1.5 与卡林型金矿床有关的矿床组合及成矿系列 | 第31-32页 |
1.2.1.6 研究趋势 | 第32-33页 |
1.2.2 黔西南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33-3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39-4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41-43页 |
1.3.2.1 资料调研 | 第41-42页 |
1.3.2.2 野外地质调查 | 第42页 |
1.3.2.3 室内综合研究 | 第42-43页 |
1.3.2.4 归纳总结 | 第43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5-56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45-46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46-5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50-52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52-54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和矿化特征 | 第56-85页 |
§3.1 泥堡金矿床 | 第56-64页 |
3.1.1 矿区地质 | 第56-59页 |
3.1.2 矿体特征 | 第59-60页 |
3.1.3 矿石和蚀变特征 | 第60-64页 |
§3.2 水银洞金矿床 | 第64-73页 |
3.2.1 矿区地质 | 第64-66页 |
3.2.2 矿体特征 | 第66-68页 |
3.2.3 矿石和蚀变特征 | 第68-73页 |
§3.3 丫他金矿床 | 第73-82页 |
3.3.1 矿区地质 | 第73-77页 |
3.3.2 矿体特征 | 第77-78页 |
3.3.3 矿石和蚀变特征 | 第78-82页 |
§3.4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阶段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 第85-97页 |
§4.1 矿石化学组成分析 | 第85-86页 |
4.1.1 X荧光光谱分析 | 第85页 |
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 第85-86页 |
§4.2 黄铁矿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 第86-89页 |
4.2.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 第87页 |
4.2.2 LA-ICP-MS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 第87-88页 |
4.2.3 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88-89页 |
§4.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 第89-93页 |
4.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全分析 | 第89-90页 |
4.3.2 矿石中的沥青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90页 |
4.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90-92页 |
4.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92页 |
4.3.5 流体包裹体离子组成分析 | 第92-93页 |
§4.4 成矿年代测定 | 第93-97页 |
4.4.1 萤石和方解石Sm-Nd等时线定年 | 第94页 |
4.4.2 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定年 | 第94-95页 |
4.4.3 蚀变粘土矿物伊利石Rb-Sr等时线定年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31页 |
§5.1 矿石地球化学组成 | 第97-102页 |
5.1.1 主量元素 | 第97-100页 |
5.1.2 微量元素 | 第100-102页 |
§5.2 黄铁矿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2-113页 |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2-110页 |
5.2.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第102-105页 |
5.2.1.2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 第105-107页 |
5.2.1.3 颗粒尺度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107-110页 |
5.2.2 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10-113页 |
5.2.2.1 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结果 | 第110-111页 |
5.2.2.2 环带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111-113页 |
§5.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21页 |
5.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 | 第113-115页 |
5.3.2 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 第115-116页 |
5.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116-119页 |
5.3.3.1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116-118页 |
5.3.3.2 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118-119页 |
5.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 | 第119-120页 |
5.3.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 | 第120-121页 |
§5.4 成矿年代学 | 第121-131页 |
5.4.1 泥堡金矿床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 | 第121-123页 |
5.4.2 水银洞金矿床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 | 第123-125页 |
5.4.3 丫他金矿床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 | 第125-126页 |
5.4.4 丫他金矿床伊利石Rb-Sr等时线年龄 | 第126-131页 |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 第131-164页 |
§6.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第131-133页 |
6.1.1 主、微量元素的成矿作用指示 | 第131-132页 |
6.1.2 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 | 第132-133页 |
§6.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第133-149页 |
6.2.1 成矿流体的组成与性质 | 第134-138页 |
6.2.1.1 成矿流体的组成 | 第134-135页 |
6.2.1.2 成矿流体的性质 | 第135-138页 |
6.2.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第138-149页 |
6.2.2.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第138-139页 |
6.2.2.2 碳-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 第139-141页 |
6.2.2.3 氢-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 第141-143页 |
6.2.2.4 惰性气体同位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第143-145页 |
6.2.2.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第145-146页 |
6.2.2.6 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 第146-149页 |
§6.3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49-156页 |
6.3.1 成矿时代 | 第149-152页 |
6.3.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52-156页 |
6.3.2.1 印支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53-155页 |
6.3.2.2 燕山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55-156页 |
§6.4 与内华达卡林型金矿床矿化特征的对比 | 第156-160页 |
§6.5 矿床成因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 第160-164页 |
6.5.1 矿床成因模式 | 第160-161页 |
6.5.2 找矿意义 | 第161-164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64-168页 |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164-166页 |
§7.2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95页 |
附录 | 第195-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