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研究
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 选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29页 |
1.2.1 细粒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17-20页 |
1.2.2 泥页岩岩相研究 | 第20-26页 |
1.2.3 湖相泥页岩控制因素研究 | 第26-28页 |
1.2.4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31-32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32-34页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32-33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4-41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34-36页 |
2.2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第36-39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41-57页 |
3.1 各类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41-44页 |
3.1.1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41-43页 |
3.1.2 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 第43-44页 |
3.2 层序地层格架 | 第44-50页 |
3.2.1 单井层序划分及特征 | 第44-47页 |
3.2.2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 第47-50页 |
3.3 层序展布特征 | 第50-57页 |
第四章 岩相类型及特征 | 第57-73页 |
4.1 岩相划分依据 | 第57-61页 |
4.1.1 矿物组成 | 第57-58页 |
4.1.2 沉积构造 | 第58-60页 |
4.1.3 有机质丰度 | 第60-61页 |
4.2 岩相类型及特征 | 第61-68页 |
4.2.1 岩相划分方案 | 第61-62页 |
4.2.2 主要岩相的基本特征 | 第62-68页 |
4.3 岩相的垂向演化特征 | 第68-73页 |
第五章 等时格架下非均质性特征及变化规律 | 第73-92页 |
5.1 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 第73-79页 |
5.1.1 泥页岩的颜色 | 第73-74页 |
5.1.2 结构构造非均质性 | 第74-75页 |
5.1.3 裂缝发育特征 | 第75-79页 |
5.2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 第79-90页 |
5.2.1 矿物组成 | 第79-83页 |
5.2.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86页 |
5.2.3 藻类丰度和种类 | 第86-88页 |
5.2.4 储集物性 | 第88-90页 |
5.3 储层质量非均质性模式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岩相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92-107页 |
6.1 多控制因素分析 | 第92-102页 |
6.1.1 构造运动 | 第92-93页 |
6.1.2 古气候 | 第93-95页 |
6.1.3 古水深 | 第95-97页 |
6.1.4 古盐度 | 第97-99页 |
6.1.5 古生产力 | 第99-100页 |
6.1.6 古氧化还原 | 第100-102页 |
6.2 泥页岩沉积环境演化 | 第102-105页 |
6.3 泥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层序格架内页岩油有利层段优选 | 第107-115页 |
7.1 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讨论 | 第107-110页 |
7.1.1 泥页岩含油性特征 | 第107-110页 |
7.1.2 讨论 | 第110页 |
7.2 有利层段优选 | 第110-115页 |
7.2.1 优势岩相类型 | 第110-113页 |
7.2.2 综合预测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