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吻合索计算理论 | 第19-43页 |
2.1 次内力的计算与分析 | 第19-32页 |
2.1.1 预应力次内力的产生 | 第19-20页 |
2.1.2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次内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3 等截面预应力连续梁次内力公式推导与分析 | 第21-29页 |
2.1.4 变截面预应力连续梁由于预加力引起次内力的计算 | 第29-32页 |
2.2 线性变换与吻合索 | 第32-37页 |
2.2.1 线性变换的概念 | 第32页 |
2.2.2 吻合索的定义及获得方法 | 第32-37页 |
2.3 等效荷载法 | 第37-41页 |
2.3.1 直线束的等效荷载 | 第37-38页 |
2.3.2 折线束的等效荷载 | 第38-39页 |
2.3.3 曲线束的等效荷载 | 第39-40页 |
2.3.4 变截面的等效荷载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体外预应力钢束布置优化 | 第43-70页 |
3.1 三跨等截面连续梁体外配束 | 第43-60页 |
3.1.1 基于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43-47页 |
3.1.2 基于边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47-51页 |
3.1.3 基于边跨、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51-54页 |
3.1.4 基于支座处截面的配束 | 第54-56页 |
3.1.5 吻合索的调整 | 第56-60页 |
3.2 三跨变截面连续梁体外配束 | 第60-69页 |
3.2.1 工程背景介绍与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3.2.2 基于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61-63页 |
3.2.3 基于边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63-66页 |
3.2.4 基于边跨、中跨跨中截面的配束 | 第66页 |
3.2.5 基于支座处截面的配束 | 第66-69页 |
3.2.6 吻合索的调整 | 第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0-108页 |
4.1 论文依托工程及分析模型介绍 | 第70-72页 |
4.1.1 红岭高架桥工程概况 | 第70-71页 |
4.1.2 有限元分析模型介绍 | 第71-72页 |
4.2 桥梁病害现状及分析 | 第72-79页 |
4.2.1 动静载试验情况 | 第73页 |
4.2.2 裂缝情况 | 第73-74页 |
4.2.3 纵向预应力对主拉应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4.2.4 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 第76-79页 |
4.3 次内力对极限状态的影响 | 第79-84页 |
4.3.1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计算 | 第79-83页 |
4.3.2 五跨连续梁的破坏模式 | 第83-84页 |
4.4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设计及优化 | 第84-101页 |
4.4.1 利用吻合索进行加固方案设计 | 第84-92页 |
4.4.2 加固方案优化 | 第92-101页 |
4.5 加固方案对比与效果评价 | 第101-107页 |
4.5.1 加固前后体外束次预矩比较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4.5.2 加固前后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3-104页 |
4.5.3 加固前后斜截面抗裂性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4-105页 |
4.5.4 加固前后正截面抗裂性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5-106页 |
4.5.5 加固前后主梁挠度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6-10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