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为何要以城市设计作为研究视角 | 第13页 |
1.1.2 为何要以古城作为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3 为何要着眼于研究公共空间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3.3 核心概念 | 第21-2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3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8-31页 |
2 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视角总结 | 第31-57页 |
2.1 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 | 第31-47页 |
2.1.1 西方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 | 第31-36页 |
2.1.2 我国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化 | 第36-41页 |
2.1.3 中西方传统公共空间对比 | 第41-47页 |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发展历程 | 第47-53页 |
2.2.1 公共空间理论的研究体系 | 第47-48页 |
2.2.2 公共空间研究视角总结 | 第48-53页 |
2.3 公共空间的本质 | 第53-56页 |
2.3.1 促使公众间的交流 | 第53-54页 |
2.3.2 消除阶层的差异化 | 第54页 |
2.3.3 兼具功能活动的多样 | 第54-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的特征和保护发展思路 | 第57-77页 |
3.1 韩城古城(历史城区)风貌保护规划对公共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57-63页 |
3.1.1 规划区范围 | 第57页 |
3.1.2 规划依据 | 第57页 |
3.1.3 规划内容 | 第57-58页 |
3.1.4 公共空间的分类及范围界定 | 第58-63页 |
3.2 韩城古城公共现状格局 | 第63-69页 |
3.2.1 历史发展 | 第63-65页 |
3.2.2 形式特征 | 第65-66页 |
3.2.3 空间秩序 | 第66-67页 |
3.2.4 现状格局 | 第67-69页 |
3.3 韩城古城公共空间保护及发展思路 | 第69-75页 |
3.3.1 保护与发展目标 | 第69页 |
3.3.2 公共院落空间的保护与秩序恢复 | 第69-71页 |
3.3.3 公共开放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71-72页 |
3.3.4 街巷灰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 第72-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古城(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要素的方式进行总结 | 第77-103页 |
4.1 古城更新中公共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7-88页 |
4.1.1 古城公共空间数量上的不足、职能上的衰退 | 第78-81页 |
4.1.2 古城公共空间对现有生活的支持度不高 | 第81-84页 |
4.1.3 古城中公共空间公共性不足的“孤岛现象” | 第84-86页 |
4.1.4 古城规划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 第86-88页 |
4.2 从“系统要素”的角度出发审视古城公共空间设计 | 第88-94页 |
4.2.1 公共空间“系统要素”概念的得出 | 第88-91页 |
4.2.2 土地使用 | 第91页 |
4.2.3 空间形态 | 第91-92页 |
4.2.4 交通组织 | 第92-93页 |
4.2.5 绿化景观 | 第93-94页 |
4.2.6 市政设施 | 第94页 |
4.2.7 公共空间各系统要素间的关联性 | 第94页 |
4.3 以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系统要素的视角来看待古城更新改造中所出现的问题 | 第94-101页 |
4.3.1 空间形态中基面与界面的分化 | 第94-97页 |
4.3.2 土地使用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 | 第97-98页 |
4.3.3 交通组织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 | 第98-99页 |
4.3.4 绿化景观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 | 第99-100页 |
4.3.5 市政设施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 | 第100-101页 |
4.4 当前我国古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系统要素分化的原因 | 第101页 |
4.4.1 对设计尺度的漠视 | 第101页 |
4.4.2 对视觉联系的淡漠 | 第101页 |
4.4.3 对功能多元化的忽视 | 第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古城(历史城区)公共空间中的系统要素整合与案例调研 | 第103-145页 |
5.1 古城公共空间要素整合的理论启示与现实困境 | 第103-104页 |
5.1.1 基于《北京宪章》中整合理念的启示 | 第103页 |
5.1.2 古城改造实践中的“大拆大建”现象 | 第103-104页 |
5.1.3 古城公共空间改造对寻求内部空间重构的重要意义 | 第104页 |
5.2 系统要素整合所要达成的目标—“提升古城活力,引导内部重构” | 第104-107页 |
5.2.1 对公共开放性空间进行内部重构的迫切性问题 | 第104-105页 |
5.2.2 对被大院空间分割的片段空间联系性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5.2.3 对街区界面要素整合的协调性的问题 | 第106-107页 |
5.3 以公共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案例调研 | 第107-117页 |
5.3.1 巴塞罗那圣卡塔琳娜市场(Santa Caterina)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更新 | 第107-112页 |
5.3.2 塞维利亚德拉恩卡纳西翁广场重建 —— 大都市阳伞( MetropolParasol) | 第112-117页 |
5.4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案例调研 | 第117-140页 |
5.4.1 马德里普拉多大街(Paseo Del Prado)两侧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案例——凯撒广场文化中心改造(Caixa Forum)与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改建(Museo Nacional Reina Sofia)项目 | 第117-125页 |
5.4.2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调研 | 第125-132页 |
5.4.3 西安南门广场更新改造项目 | 第132-140页 |
5.5 古城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40-143页 |
5.5.1 交通组织的可达性原则 | 第140-141页 |
5.5.2 历史风貌的协调性原则 | 第141-142页 |
5.5.3 功能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 第142-14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6 城市设计视角下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系统要素的整合实践 | 第145-171页 |
6.1 城市设计在韩城古城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中的作用 | 第145-151页 |
6.1.1 城市设计与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间的关系 | 第145-146页 |
6.1.2 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规划的互补关系 | 第146-147页 |
6.1.3 城市设计的对象层次和类型 | 第147-150页 |
6.1.4 城市设计视角下公共空间形态设计的得出 | 第150-151页 |
6.2 韩城古城中心广场设计实践 | 第151-160页 |
6.2.1 项目背景 | 第151-152页 |
6.2.2 设计原则 | 第152-153页 |
6.2.3 设计策略 | 第153-156页 |
6.2.4 设计目标 | 第156页 |
6.2.5 设计改造中的系统要素整合 | 第156-158页 |
6.2.6 韩城古城中心广场地面景观及地下停车场设计成果展示 | 第158-160页 |
6.3 韩城古城南关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 第160-166页 |
6.3.1 项目背景 | 第160-161页 |
6.3.2 设计原则 | 第161-162页 |
6.3.3 设计策略 | 第162-163页 |
6.3.4 设计目标 | 第163页 |
6.3.5 设计改造中的系统要素整合 | 第163-164页 |
6.3.6 韩城古城南关公共空间设计成果展示 | 第164-166页 |
6.4 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得出 | 第166-169页 |
6.4.1 通过公共空间更新,促进要素间的关联性 | 第166页 |
6.4.2 提倡综合使用功能,促进中心区多样化 | 第166页 |
6.4.3 构建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编制的网络 | 第166-167页 |
6.4.4 完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 第167-1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7 结论 | 第171-173页 |
7.1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71-172页 |
7.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9页 |
图表目录 | 第179-188页 |
图录 | 第179-185页 |
表录 | 第185-188页 |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 第188-190页 |
附录一 | 第190-200页 |
附录二 | 第200-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