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时代背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用地集约 | 第11页 |
1.1.2 政策背景:基本国情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 第11-12页 |
1.1.3 生态背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压力大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6页 |
1.3.1 人地和谐理论 | 第12-13页 |
1.3.2 空间形态理论 | 第13-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4.3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2页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神木县城空间形态建设概况 | 第25-33页 |
2.1 神木县域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区位概况 | 第25-26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6页 |
2.1.3 资源禀赋 | 第26页 |
2.1.4 经济水平 | 第26-27页 |
2.1.5 历史文化 | 第27页 |
2.2 神木县城现状建设情况 | 第27-31页 |
2.2.1 县城整体建设情况 | 第27-29页 |
2.2.2 县城各片区建设情况 | 第29-31页 |
2.3 神木县城空间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2.3.1 顺应山形,依托水势 | 第31-32页 |
2.3.2 山水融城,组团发展 | 第32页 |
2.3.3 新格局尚在演变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节地导向下的神木县城空间边界划定 | 第33-48页 |
3.1 神木县城空间边界的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3.1.1 现状空间边界的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3.1.2 现状空间边界的定量测算 | 第34页 |
3.1.3 现状空间边界的测算结果 | 第34-35页 |
3.2 空间边界的问题剖析 | 第35-36页 |
3.2.1 边界突破地形限制 | 第35页 |
3.2.2 空间边界模糊破碎 | 第35-36页 |
3.3 空间边界划定的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3.4 节地导向下的空间边界划定 | 第37-47页 |
3.4.1 提取最大拓展边界 | 第37-43页 |
3.4.2 明确边界划定原则 | 第43-44页 |
3.4.3 多种拓展边界比对 | 第44-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4 节地导向下的神木县城空间结构组织 | 第48-56页 |
4.1 神木县城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4.1.1 空间句法概念 | 第48-49页 |
4.1.2 现状全局集成度分析 | 第49-50页 |
4.1.3 现状局部集成度分析 | 第50-51页 |
4.1.4 现状协同度分析 | 第51页 |
4.2 空间结构的问题剖析 | 第51-52页 |
4.2.1 快速拓展导致结构松散 | 第51页 |
4.2.2 县城片区间发展不均衡 | 第51-52页 |
4.2.3 局部与整体间识别性差 | 第52页 |
4.3 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路线 | 第52页 |
4.4 节地导向下的空间结构组织 | 第52-55页 |
4.4.1 强化各片区整体联系 | 第53-54页 |
4.4.2 疏导老城的局部空间连接 | 第54页 |
4.4.3 培育新区的空间集成核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5 节地导向下的神木县城空间布局优化 | 第56-70页 |
5.1 神木县城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 第56-63页 |
5.1.1 现状用地规模分析 | 第56-58页 |
5.1.2 现状用地分布密度 | 第58-61页 |
5.1.3 用地集聚程度分析 | 第61-62页 |
5.1.4 用地混合程度分析 | 第62-63页 |
5.2 空间布局的问题剖析 | 第63-64页 |
5.2.1 空间总体规模拓展粗放 | 第63-64页 |
5.2.2 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缺失 | 第64页 |
5.2.3 空间布局的多样性不足 | 第64页 |
5.3 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路线 | 第64-65页 |
5.4 节地导向下的空间布局优化 | 第65-69页 |
5.4.1 空间布局的优化原则 | 第65-66页 |
5.4.2 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 | 第66-67页 |
5.4.3 节地导向的空间布局优化 | 第67-69页 |
5.5 小结 | 第69-70页 |
6 节地导向下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引导 | 第70-90页 |
6.1 节地导向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 | 第70-73页 |
6.1.1 空间形态演变趋势推导 | 第70-72页 |
6.1.2 神木县城节地规划方案 | 第72-73页 |
6.2 节地导向的神木县城规划方案定量测算 | 第73-84页 |
6.2.1 神木县城总体规划回顾 | 第73-81页 |
6.2.2 神木县城空间边界节地程度比较 | 第81-82页 |
6.2.3 神木县城空间结构节地程度比较 | 第82-83页 |
6.2.4 神木县城空间布局节地程度比较 | 第83-84页 |
6.3 节地导向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路径总结 | 第84-87页 |
6.3.1 空间节地边界发展总结 | 第84-86页 |
6.3.2 空间节地结构发展总结 | 第86页 |
6.3.3 节地空间布局发展总结 | 第86-87页 |
6.4 节地导向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优化建议 | 第87-89页 |
6.4.1 空间边界的优化建议 | 第87页 |
6.4.2 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 | 第87-88页 |
6.4.3 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 第88-89页 |
6.5 小结 | 第89-9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图表目录 | 第97-101页 |
1.图录 | 第97-99页 |
2.表录 | 第99-101页 |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论文与实践项目 | 第101页 |
1.发表论文 | 第101页 |
2.科研项目 | 第101页 |
3.实践经历 | 第101页 |